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聚集和生活的场所,随着人类的进化不 断发展。理想城市应当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能满足 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需求,也能提供有益人类健康的适宜人 居环境。“绿康城市”论就是当今缓解“城市病”与“城市人 群病”的理想模式之一,而日本东京城市中心“大手町之森” 正是“绿康城市”论的实践先驱案例。基于人、自然和城市三 者之间的关系,追溯欧美、日本与中国理想城市的发展历程, 并对进行建设“绿康城市”实践时应坚持的原则与构成要素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丁宏 《江南论坛》2023,(2):19-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应以“科产城人”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创新城市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探索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战略性支撑。  相似文献   

3.
卢庆丰 《经济与管理》2003,(12):58-58,60
“经营城市”这个理念近年才提出,但如何把“经营城市”不作为一个口号,而真正做好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如何认识“经营城市”,如何“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主体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宋鑫陶 《商周刊》2012,(16):93-93
没到过城市的人,会对城市有着无限的遐想;初到城市的人,会感到城市繁华又冷漠;在城市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面对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形形色色的“城市病”,既厌烦却又没有离开的打算。  相似文献   

5.
伴随城市每一次的发展定位,无疑都在敲击着都市人的心理底线,那种“反抗和热爱”的纠结交织。都将指向那“渐行渐远的城市”,透过物质城市的视觉表象,寻求那属于每个人的心理城市。  相似文献   

6.
张波 《经济世界》2000,(5):12-15
个人小档案陈为邦,建设部总规划师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高级建筑师、教授。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城市规划”,“中国人住宅区发展”,“中国城市形象与城市设计”等。参与研究制定中国城市建设技术政策并获得国家的重要贡献奖。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发表论文70余篇。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也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进行的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城市现代化。新城迅速崛起,旧城翻新扩展,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不断壮大以及城市恬的形成,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给人留下中国加速现代化的强烈印象。与世隔绝种城市急剧膨胀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相适应,城市经济学也日举国受到重视,由一门无人问津的冷学科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学苑中的“显学”。不仅大学中普遍开设城市经济学课程,成立城市经济学院系和研究所,以及城市经济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大扩张,而且各地城市政府也广泛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更开拓出广阔的城市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   

8.
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城市的内涵。在人类社会跨人21世纪的时候,人们终于将城市的发展定位于“生态城”这一美好的目标之上,在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倡导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巨川 《经济改革》2011,(11):50-51
不论你是常住还是路过某个城市,也不论你是蜗居、蚁居还是豪居,都会看到中国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标语口号。这些口号大多高屋建瓴,气势盖人,有振聋发聩的用意。但也有不少口号让人莫名其妙,产生疑问。比如:“搞好四城联创建设现代城市”;“治理新10乱,城市面貌变”。  相似文献   

10.
《环境经济》2005,(6):56-57
森林被人们称为“城市之肺”,城市造“肺”就是将森林引进城市。建设城市森林,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营造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新型生态化城市,是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是当前社会不能忽略的问题,从解放思想、实际建设、教育、宣传研究等方面对其弘扬的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加强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的力度,通过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理性公民,逐步实现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在迈向世界文化名城之路上,杭州通过重构城市人文精神,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释放出新的魅力。“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以文兴城”的杭州城市实践使古老的名城再次焕发出生机活力,呈现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如何精准把握城市人文特色,通过城市精神重塑贯通城市历史和现实,以“文化城市”的理念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特别重要,杭州正是通过城市人文精神的时代重构与国际表达,在凸显城市特色中有力塑造了城市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营城市”这一提法,在西方国家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之所以没有被广泛传播,主要原因之一是英文中“经营”与“管理”在很多情况下用的是同一个词“manage”。而管理城市或城市管理与经营城市或城市经营又有很大的内涵交叉,所以人们更多地使用了城市管理这一习惯表述。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城市脱离实际地高定位,在城市规模上盲目求大,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资源的浪费。盲目求大的一个表现就是不切实际地定位於“国际大都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将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以后,全国曾经有四十多个城市陆续宣称也要把自己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就连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基于“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两个准自然实验,本文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的创新驱动作用具有动态可持续性,但“智慧城市”的创新驱动作用不及“宽带中国”;(2)“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协同效应,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作用在“宽带中国”与“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大于“宽带中国”单一试点和“智慧城市”单一试点城市;(3)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财政投入是“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驱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机制;(4)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创新驱动作用在东部城市和普通城市更加显著。本文研究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时空布局、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协同效应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营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治理理念,其模式经历了从资金导向型向功能导向型转变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经营城市应有新内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思路来给城市定位,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宏伟蓝图,对邯郸市明确了作为“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而位处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山西和河北的13个市中,已有近半数都被所在省赋予各类“中心”的定位:河南的安阳市被定位“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山东的聊城市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山西的长治市被定位为“晋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山东的菏泽市被定位为“鲁豫皖交界区经贸中心”;我省的邢台市被定位为“冀南重要中心城市”,等等。但是,中心不是靠谁来冠名的,不是自己争抢来的,关键是要靠实力来说话。邯郸市虽然已经具备了“中心”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地位尚不牢固,如何进一步提升“四省交界经济中心”地位,涉及面很广,在此,仅就主要方面谈几点个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有着“威震海疆”寓意的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化海滨城市,其人口248万,陆地面积5436平方公里,下辖环翠区每年近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山东人居环境奖”,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再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国际发送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20年里,我国城市数目增加1。5倍,城镇化水平几乎提高一倍,今天大约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态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正是把城镇森林生态网络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国5万多个城镇中进行生态化的城市林业建设。近年来,在上海、天津、哈尔滨、大连、厦门、南宁、扬州、延安等大中城市及一些中小城镇中,“森林生态网”建设正在迅速铺开。 与简单的城市绿化不同,城市“森林生态网”旨在构建一种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主要向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