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特定立法背景与当时的诉讼理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赋予公益诉讼以应有地位,当下之势,民事诉讼立法增设民事公益诉讼已成必要之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民事公益诉讼尚存障碍,在法理上亦有与传统理论相抵牾之处。本文力图结合本国检察机关之特有地位,提出应以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之启动主体。  相似文献   

2.
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民事法律制度的超越。借鉴国外先进立法,分析环境公益诉讼的价值基础,有助于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设计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尚为空白,从我国的诉讼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模式并指出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但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仍未明确。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诉讼主体的缺位之间的矛盾,要求明确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比较法依据、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基础,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应处于原告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5.
2012年《民事诉讼法》大修的最大亮点是公益诉讼制度的写入,根据修改后民诉法中该制度的规定,为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不再限定为与案件有实体利害关系的人。从立法角度而言,其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表明我国立法已经承认公益诉讼适格当事人的扩张。但根据该制度的规定,仅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有诉讼主体资格,而并没有向其他诉讼主体,如个人和其他组织放开。笔者认为,国家不应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限制过多,而应允许为维护社会公益的个人和其他组织成为适格的公益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6.
原告主体资格的法律确认是环境公益诉讼的起点。我国现行立法虽已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但没有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结合国外的若干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模式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我国宜构建以环境行政机关为主、环保NGO为辅的原告二元主体资格模式,同时辅之以行政救济优先、扶持环保NGO成长、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诉讼成本保障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公众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关注和认可也不断增加,在法院克服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等立法缺陷,大胆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尝试和革新的背后,环境公益诉讼中所作出的排除妨害判决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本文拟针对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排除妨害判决的执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乏力是当前我国诉讼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对公益诉讼的性质进行界定,并阐述了比较常见的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两大分类。通过被告主体范围竞合、诉讼渠道的选择、侵权行为认定标准等,对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就业促进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然而该法并没有规定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因为,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大量不直接损害公民个体平等就业权利但造成社会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损失或有损失之虞的歧视行为,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公民作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现状及其困境谈起,对公民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作为原告的依据做了必要分析,也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如何对公民的诉讼主体资格的具体建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诉讼程序论——以公益诉讼为思考路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这就导致我国经济法不可诉现象的大量存在。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增强经济法可诉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我国经济法独立诉讼程序的有力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在我国悄然崛起,而在众多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律师的职业特性,使其参与公益诉讼有着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现行原告资格理论限定下,律师参与公益诉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需要突破该理论,推动律师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同时,通过立法来确认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推动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尚未为法律所认可。但是,从西方法治国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经验和目前我国国内出现的众多具有行政公益诉讼性质的案件来看,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需要,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我国行政立法工作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公益诉讼制度:其一,外国的立法状况、概念、分类;其二,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其三,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和要件;其四,怎样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目前的紧迫任务是进行专门的公益诉讼制度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人们对公益诉讼的关注度也显著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使人们对公益诉讼的认识变得急迫,也对哪些主体能够提起公益诉讼,自身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利保护公共利益感到疑惑。本文将试从公益诉讼的概念,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如何促进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等方面阐述公益诉讼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益诉讼,又称行政公诉,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诉讼形式。在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已经建立且积累了很多立法和实践经验,本文从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探讨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行性,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是公民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它不要求原告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同传统的诉讼相冲突。尽管如此,行政公益诉讼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行政法治方面有着独特的制度价值。参考国外立法例,我国应该引入行政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为破坏长城的现象屡有发生,传统保护长城的方式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公众参与为辅,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长城保护形势迫切的需要。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维护公益的观念深入人心,构建长城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有效保护长城遗产的新思路。分析长城遗产的法律属性,指出长城具有生态环境属性和公共资源属性,保护长城符合公益诉讼制度的范畴。通过分析现有长城保护和救济制度的不足,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最后借鉴国外立法和先进经验,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城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在适用《民事诉讼法》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规则中表现出的不适应性,使得该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依据,加之我国于2015年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修复,而非赔偿,强调多元化解决机制。因此,亟需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规则进行概括性分析并对症下药,这就需要完善诉讼和磋商的适应及衔接,并对以诉讼形式解决受损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实现予以规制,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行政公益诉讼"一词在中国行政法学界由来已久,并且随着社会及法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呼吁中国应当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然而,现阶段在学术界,在对"行政公益诉讼"都尚未有统一的定性的情况下,中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行性究竟如何?本文粗略了讲述了自己对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可行性的一些看法,并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定性,外国及其他地区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中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可行性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只是自己的一些浅显的分析,是表明自己对中国现在构建"行政公益诉讼"的看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