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关键因素。在沈阳三环区域内对城市绿地土壤(0~20cm)取样269份,分析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城市绿地SOC浓度与碳密度为24.82g/kg和3.98kg/m2,高于研究区周边的郊区和农村表层土壤;SOC浓度和碳密度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CV值达到40%以上;SOC密度与离城市核心距离呈弱的负相关性;SOC密度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表现差异显著,工业用地SOC密度最高,达到4.99kg/m2,居住用地最低,为2.91kg/m2;城市绿地SOC储量随土壤形成时间推移而不断累积,年代越早,SOC密度越高,20世纪80年代最高,达到5.47kg/m2,21世纪10年代最低,为3.18kg/m2。沈阳城市绿地SOC储存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城市绿地SOC相较于郊区和农村具有一定富集性;其分布不均匀,具有镶嵌性;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差异性大;碳储量由城市核心向城市边缘递减。沈阳三环内绿地SOC储量为6.438×105t,获得沈阳三环内城市SOC储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文章聚焦于乡村工业化地区,利用多源空间数据,运用齐夫指数、半径分形维数等方法,对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的聚落规模分布、空间结构及中心地系统动态演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长垣市、新乡县聚落体系位序—规模均服从幂次分布规律,但齐夫指数在工业化进程下呈现异质性演化特征,其中长垣市齐夫指数均小于0.8且增长缓慢,表现为大聚落发育不突出,中小聚落居多,新乡县齐夫指数趋近于1,呈现城市规模齐夫指数发育趋势;(2)比较两案例聚落体系齐夫指数变化速率发现,工业化中期阶段是演变速度发生转变时期;(3)聚落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呈现显著分形特征,但在聚落体系分形特征演化上,长垣市与新乡县表现出由趋同性向趋异性变化;(4)两区域聚落中心地系统动态演进均表现出空间邻近效应并呈多等级中心地结构演进特征;(5)通过案例比较,聚落体系中心地数量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逐渐呈现为高级少低级多的“金字塔”结构,部分高等级中心城镇数量逐渐趋近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  相似文献   

3.
海外专利激励体系对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省级海外专利资助政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国内外专利文献数据,探讨海外专利资助政策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研究发现:(1)海外专利授权资助对海外有效专利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海外专利申请资助对海外有效专利的提升效应不稳健;(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外实用新型授权资助的激励效应优于发明专利,且海外专利授权资助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挥较为显著的激励作用;(3)基本专利质量和出口强度正向调节海外专利授权资助与海外有效专利间关系,且出口强度对海外专利授权资助与海外有效专利的调节作用依赖于基本专利质量;(4)现行海外专利资助政策的补贴专项性、透明度缺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存在违反SCM协定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妥善把握海外专利激励与国际责任承担间的有机平衡,通过构建更加规范且高效的海外专利激励体系,持续助力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健康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解武汉市居民对住区绿地景观与公共健康关系的认识、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变化,以及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建设的建议,2020年7—8月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调研。筛选武汉市2020年2月居家隔离期间15个首批“高风险”小区作为样本,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观察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发现:1)疫情前后,针对居民使用住区绿地的“频率”和“时长”,选择“增加”与“减少”的人数相当,与“无变化”人数比例近3:3:4;2)超半数居民解封后在住区绿地停留15min以上;3)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提升主要依托“绿地植物应用”和“健身设施及场所建设”;4)居民相对更喜欢开花的园林植物,并表现出了较明确的关于植物颜色、香型等的偏好。建议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应“关注住区弱势群体”需求,增加居民“全健康”效益,鼓励公众参与。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住区绿地健康效益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程蓉  陈天 《经济地理》2023,(3):100-108
以天津市内六区与环城四区为研究区域,筛选1 228个冷源斑块为研究对象构建冷源质量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包含2项创新设计的聚合指标(热脆弱度、抗高温胁迫力)和7项单维度指标,各指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赋权,然后利用自然断点法把冷源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以《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二级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参考,将研究区划为冷源稳定区、冷源保持区、冷源改善Ⅰ~Ⅲ区进行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冷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均衡,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冷源质量较好,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冷源质量普遍较差。(2)耕地和绿地的冷源质量良莠不齐,受景观格局配置的影响,滨水植被比单纯的植被具有更好的气候协同调节效应;带状和块状水域在各指标上的表现相对稳定突出,热脆弱度更低、对热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干扰的能力更好,但受斑块自身大小和区位的影响明显。(3)冷源稳定区和冷源保持区宜维持现有植被耕种类型、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冷源改善Ⅰ区应考虑城市引风设计、优选耕地种植类型、构建绿地乔草双层结构;冷源改善Ⅱ区需进行退耕还林和绿地植林,选择抗盐碱能力较强的植物构建乔、灌、地被复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优化助益于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有机更新,是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旅游型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案例,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景观基因分析、遥感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精准识别居民点内外系统空间重构演变特征,深刻探讨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景观基因与民居建筑组成崇木凼居民点空间重构的主要内容,景观基因表现为轻微变化但相融于本土的协调特征,新旧景观和谐共生、传统风貌动态延续;民居建筑表现为整体层面上聚居形态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局部层面上空间有序拓展。(2)崇木凼村外部系统对居民点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呈现出近路性、中心性和亲水性特征,即距离道路、基础设施和水域越近居民点越密集。(3)在外部环境驱动和内部要素响应下,崇木凼村以“文化延续—空间有序—物质更新”三维重构路径,推动村落居民点空间要素重塑、空间格局优化和空间组织营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空间、物质基础,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7.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是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科学判断分析生态系统修复的优先区,对加强生态系统的管护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德清县的森林修复为例展开研究,识别出潜在森林修复区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收益与修复成本,利用修复机会优化工具(ROOT)来确定不同需求目标情景下最具效益的优先修复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潜在修复区面积约6 497.5 hm2,其中森林退化区占77.7%,森林转化区占12.6%,处于较大坡度上的农田与种植园占9.6%。(2)研究区的优先修复空间选择效益评估结果中,以获得更多土壤保持功能为目标的需求情景,表现最为突出,仅需投入10.0%的修复成本代价,便可获得47.7%的潜在土壤保持功能。(3)不同目标需求情景下的土地类型修复次序也存在差异,以获得土壤保持与洪水调蓄功能为目标时,需重视森林与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的提升;而以减少N、P流失为目标时,则需重视促进农田向森林与灌丛生态系统的转化。文章提出的“修复区识别—修复效益评估—高效益修复区优选”流程与方法,可为研究区及其他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焱  曹磊  沈悦 《技术经济》2019,35(4):112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路面雨水排放系统是城市涝灾的成因之一,而渗透式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具有抑制暴雨径流、延长汇流时间、减少路面积水等优点,对防灾减灾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该技术的原理、特点,讨论了其设计要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的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费雪方程式的一般化抽象,将经济增长与流通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到了流通方程式.根据流通方程式,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于各自存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进行了扩展,得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决定函数.该决定函数提示了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在要素增长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存量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流通速度的增长率.本文还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构成,认为制度环境状况、交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社会交易总量和信息技术状况是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城市中老旧住区面临的雨洪灾害日益严重的问题,梳理国内外有关承洪韧性的相关研究,探讨承洪韧性的内涵与作用,建立了城市老旧住区雨洪管理影响要素与承洪韧性的关联框架。根据城市老旧住区的基本特征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可浸区百分比、提升雨水贮存率,以及提升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承洪韧性理念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策略。再以天津川府新村为例,针对该住区现状存在的雨洪灾害问题,模拟验证了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 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 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 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 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 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 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 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 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 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 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 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3.
It is difficult to afforest in rock desertification region and is the ke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treatment. To speed up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ock desertification, several anti-rock desertification modes implemented in Dingtan region, located on the right bank of Huajiang Grand Valley in Beipanjiang Town, are introduced as exampl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a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Din gtan region, then the detail of the treatment modes, such as "Chinese wingleaf pricklyash -pig breeding - marsh gas" (Mode One), " amomum villosum - pig breeding - marsh gas" mode (Mode Two), "traditional grain and economic crop (corn, peanut) - amomum villosum or Chinese wingleaf pricklyash" (Mode Three), etc. The eco-economic effects, potential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mod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t is proved that Mode One and Mode Two are of good economic effect, but Mode Three of better ecological effect. Solutions to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odes are also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4.
校园中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场地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公 共活动需求,然而集中的不透水地面、屋面会增大场地雨洪压 力。在保证硬质下垫面功能属性的同时,实现雨洪的有效管控 是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获取高精度的 场地空间数据,构建SWMM概化模型,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 下不同场景的径流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及不同排水口的流 量变化规律,得出基于径流路径优化的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对 策,即以优化雨水径流路径为导向,适当组织线性GSI措施, 引导产汇流方向,降低场地中有效不透水面积(EIA),减轻场 地雨洪压力。最后结合青年湖片区的景观现状,提出以优化径 流路径为导向的系统化、立体化、适地性、可观赏的校园雨洪 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尺度公共空间海绵化改造实践具有实操价 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常德市柏子园汇水片区为例,运用水力模型工 具,探讨在老城区现有末端生态雨水机埠情形下,通过优化设 置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和管网改造工程,从源头解决机埠合 流制溢流(CSO)污染的效果和可行性。根据棚户区较多、绿 地率少、土壤渗透性差、项目实施难度大等情况,进行项目方 案布置和LID措施选择;根据现状管网特征,进行近远期管网 改造方案和源头截流措施选择。采用典型年降雨数据进行连续 模拟,分析评估在老旧城区增设源头控制设施和中途管网改造 对既定末端机埠溢流水量及溢流频次的控制效果,并通过情景 方案比选,得出在现有土地使用条件下的最优海绵改造方案, 以期为类似合流制特点的区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化发展促使不透水下垫面的扩 张和连续,引发内涝,而快排式城市雨水管网浪费稀少的水资 源,城市中雨水产汇流过程与绿地布局及绿化设计在时空上缺 少合理匹配。自然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精准地选择在地表汇水 低洼及背风、背光坡向的立地条件,也造就了地带性植物的耐 旱习性。据此提出干旱半干旱区城市街区建设地块中“水绿时 空耦合”绿地“蓄用协同”生境营造的技术路径,构建基于街 区竖向关系产汇流分区、优化土壤持水能力、选取适宜的植物 配置结构类型与植物品种及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等系列技术方 法体系,并通过案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发展中国家越是能收到技术模仿的好处,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越是接近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越大,离技术前沿越远的发展中国家,模仿型企业家的作用往往更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通过知识过滤、吸收、模仿、"干中学",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自主创新积蓄力量,最终能实现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