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经济利益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否正确处理不同经济利益群体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处理不同经济利益群体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生产力发展,深化制度变革,通过建立经济利益教育机制、引导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完善不同经济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机制,力争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得到实惠或经济利益,并且这种经济利益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或增加,以最终实现邓小平所倡导的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由于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与差异性、群体性与集中性、中观性与微观性的矛盾属性,导致区域合作中的地方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为了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亟待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利益补偿和利益争端调解等协调机制,树立合作共赢理念.  相似文献   

3.
非均衡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和非平衡性,客观上导致了区域性的非均衡发展。通过分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机理,适当引入“复合行政”的治理理念,以期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尤其应当重视各级政府在该区域治理机制架构中的地位。协调不同法域、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地方政府之间的治理权,是推进该城市群协调发展,并率先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基础和保障。就该区域而言,政府治理权的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据中央顶层设计的区域布局,推动地方政府转换行使治理权的视阈,合理安排不同地方政府治理权,并建立权力协作机制;由此机制出发,协调区域内各地方的发展方向,深化彼此之间利益共生关系;最后,与利益共享对应,还应当配合财政供给改革,实现区域治理责任的成本共担。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是一个动态经济系统,必须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关于都市圈形成的四个基础性问题,进而提出都市圈的形成要素分析必须从都市圈形成的基础、动力、政府角色和利益协调四个方面入手。其中,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市场机制是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应在都市圈的制度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竞争与合作是都市圈内部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实施扩大内需、中部崛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承担着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历史使命。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核心是利益协调,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围绕城市群各地区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重点探索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机制、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横向利益分配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下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沿着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统筹协调路径不断演进.研究表明,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效应是显著的, 它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加速了我国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 使区域经济利益意识得到认同和强化, 也使城市群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最主要的载体.但结果也显示, 平衡和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政策目标没能完全实现, 由此认为坚持和发展市场导向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建立健全城市群区域经济政策, 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政策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8.
完整科学地构建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已经是当下区域合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区域合作理论中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对于区域经济合作概念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及优秀经验的不断总结,利用区域的宏观模型,从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的实效性进行全面深层次的分析,并同时提出了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中的主要内容,即: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利益全民分享机制、生态可持续补偿机制和协调机制为主要的机制,以完整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切实有效的市场评价激励机制为首要的机制,以分工明确的行为约束机制、执法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真实有效的仲裁机制为重点内容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政治系统与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用政治系统的理论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之政治系统中的核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说明了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和利益整合能力不足对社会利益分化趋势的不良影响。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从促进“政府自身与社会彼此和谐”与使政府有能力“促进社会自我协调机能的发展”两方面着手,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要有一个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必须明确其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疏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如何尽快构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面临的重要现实议题。成渝地区战略互补区的选取对于耦合动力机制、破解现实困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改进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隶属度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成渝地区城市与邻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发现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支撑作用强于西三角经济区,贵州对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结论,从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住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提出构建城乡共同物流模式的解决思路,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物流上的保证,从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经济地理学以及产业集聚理论,本文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和发展模式,以此深化和完善已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尝试从理论上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重大现实困境。通过对圈层经济结构的形成机理的分析和初步的现实经验分析,文章得出结论:圈层经济结构有利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区域贸易格局、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法律协调的作用、机制、领域等问题却关注甚少,本文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法律协调的困难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机制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区域各国在全面合作框架下不断开拓和发展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各国经济将逐步走向共同繁荣。但中国、东盟区域国家之间情况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税收政策存在着差异,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随着区域共同市场的发展,税收一体化越来越广泛,税收政策必须及时协调调整,逐步解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税收障碍,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建设城乡统一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经济系统内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协调;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社会经济统计。  相似文献   

17.
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对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总体趋于均衡和协调,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重工业化趋势延续、工业空间分布存在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较低、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粗放等。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优化工业经济区域结构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末“地域资本”(Territorial Capital)这一新概念被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区域研究学者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相关研究探讨了地域资本的概念、内涵、类型及构成因素,并采用综合指标或代表性指标对地域资本进行测度,进而研究地域资本禀赋对区域发展水平及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经济韧性、区域内企业发展、区域发展政策有效性等的影响。地域资本是特定区域所拥有并可利用的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的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集合,其包含促进区域发展的传统要素和非传统要素、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不但拓展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和边界,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和解释地区发展差距的形成和演变。地域资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处于探索拓展阶段,在理论架构和测度方法上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且研究对象仍集中于欧洲地区。目前,地域资本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应将地域资本应用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在科学刻画地域资本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地区发展差异的成因以及地域资本影响区域发展的机制,进而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升级是皖江示范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区际经济协同发展是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外围因素。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博弈论,运用比较、分析论证等方法,阐述示范区与外围区际政府间的关系,分析示范区区际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探索示范区与长三角经济圈、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路径。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江苏省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促进苏北大发展、沿江开发等五个战略。现在,江苏省已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条件,可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并拳,推进省域经济的联动和产业发展的互动,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形成“产业布局一体化、企业配置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一体化、社会信息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指标考核一体化”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