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投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关系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因而,保障生态屏障建设质量至关重要。然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资金严重的供需失衡,直接影响生态屏障建设的质量。本文分析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投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完善生态屏障建设投入机制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生态系统和景观正经历着快速变化。作为基本生态系统单元之一,草地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面临着严峻挑战。西藏高原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及退化已成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基于家畜饲草料资源多样性,首先将西藏草地资源划分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区域以及适合放牧区,对于适合放牧区域,在分析草地载畜量、补饲载畜量、牲畜存栏量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核算生态系统承载力,提出草地承载力监测评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地生态保护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全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草地36.95万km2,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44.37%;农区可供牲畜食用的精饲料总量与粗饲料总量分别为23.71万t与27.50万t,全区补充饲料载畜量为115.18万羊单位;从载畜量区划来看,那曲、当雄等县超载严重,八宿、察隅等县略为盈余。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还能防风固沙、避免水土流失,其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生态无法替代的.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不断增长,但也给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而四川省凉山州位于长江上游,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在其生态屏障建设上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环境、资源、地理优势,当地林业及其他相关部门若能做好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建设,那么生态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当地经济水平也会因为林业建设而获得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集中力量抓好的5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根据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四川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德阳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未来10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力争把各县(市、区)建成生态县,市区建成生态园林城市。本文对我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的现状、工作和对策思考谈一些看法,望得到指教。一、加强生态环境建…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杭州西郊,是杭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牢固生态屏障。基本情况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江南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地处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35个优先保护区域中的"黄山—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生态建设实质上包涵产业生态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四川地处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 ,其环境生态基础优越 ,产业生态建设基础薄弱。在产业结构中 ,农业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 ,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约束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高新农业科技渗透弱 ,生态建设内涵层次浅薄 ,外延层次狭窄 ,显效成果集中于植被恢复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环境工程治理。对于以生态建设为纽带的多产业复合建设 ,即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则刚刚起步 ,规模小 ,水平不高。本文以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山地…  相似文献   

8.
重庆地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移民、大山区的特殊市情,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为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把林业作为全市发展战略,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的总体部署,决定在全市实施森林工程,从而把重庆建设成为林业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重庆".  相似文献   

9.
<正>土地生态环境整治是针对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区域,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控制土壤污染,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退化土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土地整治过程也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体现在土地整治的规划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国务院把以粮代赈、退耕还林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并提出了退耕还林"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的具体实施方针.搞好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11.
四川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在掌握该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进行了水资源量的平衡分析,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四川秦巴山区的水资源量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特性;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还较低,用水量在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从总量上看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现状条件下,各分区供水量和用水量是平衡,但2020年,各市均存在月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情况,必须采取管理和工程综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缓缺水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四川作为西部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省份,如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设一批大型骨干控制性水库,从根本上防治四川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并促进四川水利事业的发展,本文作了综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注攀西地区土地生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代松 《水利经济》2005,23(2):7-11
攀西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段,同时又是四川省特色化、产业化农业(水果、蔬菜)工程基地和全省农业用地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在分析攀西地区土地利用及保护的矛盾及隐患的基础上,针对攀西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巨大隐患,提出采取在保护中进行土地开发、在开发中加强土地保护,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强化林地种植和管护,杜绝原始迁徙耕作,加强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推行节水技术等相应对策以保护其土地生态。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流域地下水生态调节与监测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干旱区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的响应关系。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区,研究地下水对生态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地下水的监测预警,对干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根据流域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的长期监测,研究选取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新渠满,中游英巴扎,下游恰拉、阿拉干共5个断面31眼监测井进行地下水位检测。[结果]监测显示,塔里木河流域上、中游的地下水位良好,下游地下水位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位最低值与最高值一般均出现在7~9月,对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影响。[结论]根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的监测预警,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要处理好流域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生产、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提高用水效率,禁止开荒扩大生产,严格管理地下水开采,保护好地下水水质,加大对流域下游的生态输水,逐步恢复下游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四川提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发展思路,为整合林业大省资源,发展林业碳汇贸易带来良好机遇。文章考查了四川林业碳汇贸易发展的内外因素,重点分析了林业碳汇贸易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立足四川省情,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顺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生态大后方,探索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利于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破除制度性、结构性障碍,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比较研究看,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既具有比较优势,又面临两难博弈;从区域一体化理论看,安徽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存在博弈;从发展阶段理论看,安徽具有后发优势;从经济地理双核理论看,安徽具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现实条件;从实证研究看,安徽可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因此,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应发挥比较优势,化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首先要推进统一标准建设,在一体化中体现差异化和阶段化;其次探索建立大别山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再次以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一体化制度创新;最后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打造生态一体化的安徽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微观家庭视角下长江上游库区移民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移民适应的策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移民适应分析框架,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与统计分析法,分析影响移民适应的因素与移民适应状况及差异、不同适应状况的移民特征异质性。[结果]发现户主特征(户主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移民适应没有显著关系;家庭特征(是否负债、是否受灾),经济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土地面积),政治因素(是否有党员干部、意见受重视程度、政策满意度、政治参与度),文化因素(语言异同、身份认同)与库区移民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长江上游库区移民的总体适应比仅68%,岷江、金沙江、雅砻江等三大支流适应比分别为71.0%,68.3%,65.8%;适应的移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和耕地面积分别比不适应的移民家庭多1 815.01元、0.24hm~2。[结论]长江上游库区移民总体适应状况不佳,岷江、金沙江、雅砻江等三大支流适应状况存在差异,不同适应状况的移民特征也存在显著异质性。移民适应的状况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移民适应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