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城市土地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贞发  朱恺容  李培 《经济研究》2019,54(10):57-73
本文将中国式分权下的两个核心制度——税收分成制度与土地制度——联系起来,基于财政激励视角,研究税收分成对地方政府城市土地配置行为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县级政府面临的增值税分成、营业税分成变化对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配置产生的直接和交叉效应。利用1999—2011年间相匹配的市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数据和地级市市辖区分类型土地使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增值税分成通过财政利益效应显著正向影响了工业用地的配置;营业税分成通过影响增值税的相对分成变化显著负向影响了工业用地的配置。财政利益效应和财政压力效应的相互抵消,使得营业税分成变化对商住用地的配置效应较弱;增值税分成上升通过工业溢出效应和财政压力转嫁效应促使地方政府增加了居住用地的配置。基于财政自给率、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产业结构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与财政激励理论预期结论一致。最后,文章还发现,增值税分成上升降低了工业用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果,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激励的同时,也引发了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分成激励将如何影响地区间的税收竞争强度?在不同政府偏好下税收竞争将怎样影响地区投资、产出差距和居民福利?均等化转移支付在税收竞争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一个税收竞争模型并进行多个维度的拓展,结合数值模拟分析表明:(1)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增加会提高税收竞争强度;(2)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投资和税收政策显著受到地方政府偏好的影响;(3)随着分成激励的加强,税收竞争将导致地区之间的产出差距和居民福利差距逐渐增加;(4)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能够缓解地区间税收竞争。因此,上级政府在制定对地方主政官员考核方式时应该考虑地方政府偏好对地区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影响,同时要做好地区统筹,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并合理利用均等化转移支付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2016,(7):13-28
分税体现着政府间财政关系,税率体现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对分税与税率关系的研究,可以观察政府间财政关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政府间实行税收弹性分成、企业面临着差异化税率是两个重要典型事实;理论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偏好、税收分成比例分别影响着企业实际税率;实证分析发现,市县级政府面临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成比例上升,导致企业逃税减少和实际税率上升。上述结论从分税的角度揭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受财政体制影响的独特机制,解释了中国企业面临的差异化税率的来源,为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7,(9):86-102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凸显,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但效果不符预期,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本文试图以地市增值税分成变化为切入视角,分析这一财力冲击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地市政府积极应对增值税分成减少所形成的财政压力,努力发展能够带来大量增值税的产能过剩行业工业企业。最后,本文发现也证实这种"压力式"的财政激励使历次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效果不佳。可以认为,财政压力是中国产能过剩形成和化解难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这对于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胡绍雨 《经济论坛》2012,(5):123-125
分税制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划分财政收入,以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制.本文重点探讨分税制下共享税的比例分成问题以及中央政府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的抉择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广泛存在。本文通过一个纳入经济集聚因素的新古典投资决策计量模型,考察了税收激励对投资地域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在中东部地区经济集聚可为地方财政带来一定的集聚租金,这使地区间税收激励政策呈现为差异化竞争策略;投资的流动性、地区经济基础、投资的产权性质等均对地区的税收激励政策选择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需要构建稳定的地区间财力分享制度、改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的省份内经济差距,现有研究却尚未深入。本文立足于省级以下财政分权体制,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梳理了政府间收入分成作用于省份内经济差距的具体机制,进而运用1995—2014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省份内经济差距和省级以下收入分成指标,并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省级以下收入分成比例的提高,扩大了省份内各县有效税率的差异,进而带来了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和省份内经济差距的扩大。同时,这一作用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效果更为明显。这些发现为理解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以及完善当前财政体制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良好启示。  相似文献   

8.
营改增后,中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共享型地方主体税种模式将不利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并会降低地方政府税收自给能力和扭曲政府间税收竞争关系.而从国际范围来看,采纳共享型地方主体税种模式以及专项型地方主体税种模式的国家都不多见,兼具共享型和专享型两种模式优势的混合型地方主体税种模式采纳的国家最为广泛.因此,混合型地方主体税种模式将是中国下阶段地方税制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货物与劳务税领域应侧重于将增值税共享方式从“五五分成”改为“按行业分配为主、比例分配为补”;所得税领域应在逐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同时,择机将个人所得税改为税基分享模式;财产税领域应坚决推进房地产税改革,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稳定可靠的专享税种.  相似文献   

9.
如何维护地方税收体系的有效性,始终是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核心。本文以我国县级财政实践为基础,系统考察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税收激励作用及其在维护地方税收体系有效性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国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在税收激励方面并不成功,未能在促进县级地方税收收入增加、维护县级地方税收体系有效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以来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专项转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县级地方税收收入特别是营业税和增值税共享收入的增加,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均不利于县级地方税收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10.
财政体制失衡抑制了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德银  邵娇  迟淑娴 《经济研究》2019,54(10):41-56
本文首先尝试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发达与欠发达两个地区规模报酬递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财政纵向失衡与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其次通过建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采取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考察财政纵向失衡与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效应,发现财政纵向失衡无论是从全国层面抑或分地区均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而财政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则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在这之后,本文通过对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标准化回归估计进一步考察了财政纵向失衡与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发现财政纵向失衡通过直接作用渠道显著降低或抑制了地方政府税收努力;而财政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大小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即发达地区财政横向失衡直接提高地方政府税收努力,而欠发达地区财政横向失衡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亦可通过对财政纵向失衡的正向激励间接影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产生负向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与区域均衡的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不仅有助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而且能够实现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立足1998-2017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考察财政纵向失衡与税收努力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财政纵向失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财政纵向失衡能够通过抑制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当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提升对地方经济增长同样表现为抑制效应.因此,要合理把控财政纵向失衡水平,利用适度失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制度基础;稳定地方政府收入预期,防止过高税收努力抑制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积极性;注重地区间发展差异,避免一味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对外开放程度深化造成的发展模式雷同与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2.
地区间竞争、财政自给率和公有制企业民营化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朱恒鹏 《经济研究》2004,39(10):24-34
相关文献认为 ,分权化改革导致的地区间竞争加剧引发了各地区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这一结论。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地区间竞争加剧的确会推动相关地区国有经济民营化进程。但是由于 1 994年以来 ,地区间市场一体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从而地区间竞争并没有明显加剧 ,因此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普遍展开的公有制企业改制进程主要不是由地区间竞争推动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公有制企业民营化的主要动因来自于财政方面 ,来自于 1 994年分税制改革给地方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和预算约束硬化 ,来自于非国有经济发展、非国有经济比重提高对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显著作用。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明显有助于提高地方财政自给率。  相似文献   

13.
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不恰当的分权路径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本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中国省际间的税收竞争与博弈行为进行检验。研究显示,省际间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这说明省际间在税收竞争中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目前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较低。而对省际间税收竞争增长绩效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显示,公共服务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与其财政充裕状况直接相关。为此,本文提出应加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转移支付的法制化进程,努力打破数量型增长的政绩观,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万莹  陈恒 《当代财经》2023,(8):43-56
增值税的生产地课税、企业所得税的汇总纳税、个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均会带来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均衡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不仅有利于完善分税制,促进全国市场统一,而且有助于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基于2000—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对地区财力均衡的影响机制、规模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税收与税源背离显著地扩大了地方财力差距,且对东部省份、税收净流入省份及第三产业主导的省份影响程度更大,而财政压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营改增”均加深了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因此,建议按消费地原则重建增值税地区分配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跨区域收入划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分配机制,促进地区财力均衡。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的制约,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投资效率低的问题,地方政府则通过税收竞争方式争夺资本以促进民营企业提高投资效率.在此背景下,以2002~2018年中国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过度的税收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合理的资本流动,同时在资本流动过程中,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导致税收竞争促进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上升受到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竞争通过资本流动促进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政策效果在南方地区与第三产业中表现更明显.因此,地方政府需要以适度税收竞争、完善资本市场制度、降低资本错配效率为前提,同时考虑南北差距、产业间的不同特征,才能提高辖区内民营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资本跨区流动作为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表征着市场化进展程度,同时受制于政府干预导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本文旨在从税收竞争角度考察资本跨区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长期以来,税收竞争的资本流动效应是公共经济学与投资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既有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形成与FDI等方面。但是,前者忽略了资本流动的方向性,后者囿于投资方式的同质性。企业异地并购是资本跨区(跨国)流动的微观过程,也是企业基于区位选择的成长路径。本文从企业异地并购这一独特的微观视角切入,运用因子分析法度量我国30个省份税收负担和环境得分,以2009-2011年间发生的国内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基于Logistic计量模型考察税收(环境)的引资效应和企业成长效应。研究发现,地区间税收竞争显著影响了企业异地并购行为,引致了资本跨区流动;企业异地并购未获得节税收益,环境效应已成为企业异地并购的成长动因。这些发现对于匡正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和企业成长区位选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2005至2014年间江苏浙江两省的省以下政府间税收收入分成体制的变动作为识别税收收入分成体制与政府间财政激励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从平均意义上来说,从总额分成体制转向分税种分成体制,导致县(市)政府本级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下降了1.712%至2.159%;第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分税种分成体制导致县(市)政府本级财政赤字与GDP之比的更大幅度的下降;第三,在财政赤字与GDP保持近似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分税种分成体制对县(市)政府财政扩张冲动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应该基于分税制原则,通过分税种分成体制建设来进一步完善省以下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产地原则的增值税地区间分配方式造成地区间税收分配不公,加剧地区间税收竞争、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发展格局构建。本文建立了一个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刻画了增值税在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分配机制,对由生产地原则向消费地原则的分配机制改革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发现:增值税横向分配由生产地原则向消费地原则的改革会显著改善各地区人均增值税收入的不平衡,缩小各地区的财力差异;在完全消费地原则下,相对基准情景,总消费最高增长2.25%,GDP最高增长0.98%;上海等8个地区在四种增值税横向分配机制改革方案下GDP变化率为负,但湖南等大部分地区能从改革中受益,因此改革能促进总体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兼顾生产地和消费地贡献以及利益的地区间增值税横向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业污染数据为样本建立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运用极值熵值法测度中国环境污染排放强度,从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双重视角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利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①2000—2016年,中国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以前,东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后,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改善明显;2005年以后,中部地区环境污染压力上升;2012年以前,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呈现交替升降的演变趋势,而近年来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压力超越东部和中部地区。②从税收总量来看,政府间税收竞争显著抑制污染排放,是一种"趋优竞争"。③从税收结构来看,增值税竞争加剧污染恶化,企业所得税竞争有效抑制污染排放。④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税收竞争程度低,对污染排放影响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税收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⑤从政府环境管制来看,政府间税收竞争与政府环保政策相互影响,显著抑制环境污染。改革官员晋升考核体系、完善税收分权体制和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财政努力研究基于预算内的分析框架,忽略了我国预算外收入长期大量存在的事实。通过理论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对预算内财政努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预算外收入的增加抑制了地方政府预算内的财政努力。另外,地区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预算外收入对地方政府财政努力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但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因此,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对预算外收入以及非税收入的追逐,对于激励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