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科学的传统与旅游研究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承继了科学的哲学在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和方法论(methodology)三方面铸就的伟大传统,已历经数百年.  相似文献   

2.
《旅游学刊》2005,20(5):13-14
作为对《旅游学刊》创刊20周年纪念活动的回应,旅游界30位知名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了这次“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专题的讨论,他们分别从学科研究、研究方法、旅游实践三个大的方面(学者们的论述涉及的角度的范围非常广泛,为了叙述的方便以此分类。——编者)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科学叙事和人文叙事两种知识创造模式,旅游研究应该改变片面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的现状,而对人文关怀取向的旅游研究加以重视。由于旅游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还有伦理价值,旅游伦理研究理应是人文叙事知识创造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从旅游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这一新研究范式将改变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实"方面而忽视"价值"方面的片面性,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哲学:旅游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知识史当中两个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从历史上看,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经历了哲学与科学的同源分流过程,最终在当今的知识界形成了知识来源的两种不同路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旅游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其知识获得途径的选择和利用问题.对此,文章讨论了旅游研究中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梳理了这两个路径对旅游知识贡献的意义和价值.文章的观点建立在东西方哲学传统有所不同这一基点上,进而指出由此带来的东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趋向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意义.文章认为,西方哲学主流中的理性主义思想为现代科学带来了客观化的知识形态,促进了包括旅游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固化的知识形式和知识成果也具有侵蚀人类谋变、应变智慧的风险.这一问题直接引发了旅游研究中现代与后现代的两次转向,并预示着进一步走向综合的可能性.旅游学研究应该是哲学与科学两个路径的贯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朱峰  项怡娴  王春晖 《旅游学刊》2011,26(11):28-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7~2010)、社会科学基金(1993~2010)已立项资助了243项与旅游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及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旅游研究的状况。文章对这些项目所关注的旅游现象、研究问题及其学科归属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勾勒出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进行评价。统计发现,地球科学部(80项)、管理学部(23项)为自然基金旅游类项目的主要学科归属;"旅游影响"、"旅游开发"和"旅游行为"为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60项)为社科基金的主要学科归属,选题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潜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对项目的研究问题分析发现,两大基金项目的选题方式均存在"去旅游化"现象,即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旅游现象所蕴含的理论问题。换言之,旅游现象仅成为其他学科的剖析对象,研究贡献表现在验证、完善、补充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而非旅游理论的提出或完善。表面看来,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基金的评价标准有关。对旅游研究群体的调查却发现,"去旅游化"的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并且自觉遵循的学术取向。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对旅游研究及学科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在提升旅游现象理论解释深度的同时也导致旅游的学科性愈加模糊,研究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7.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05,20(4):13-13
在我国,旅游科学的发展正在迎来它成熟壮大的关键时期,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它的用心关注(其中又尤其是对前沿的关注),将为它的更加成熟和新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助力。  相似文献   

8.
白凯  符国群 《旅游学刊》2011,26(12):49-56
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单元,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比较而言,国外旅游研究领域虽长期重视家庭旅游决策研究,但其理论成果的本土化应用仍值得质疑,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行为内涵与表现的独特性。由此,文章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上提出了家庭旅游决策研究的本土化理论视角(现象学视角——发现问题;社会学与心理学视角——提炼与解析问题;管理学视角——解决问题)与分析思路(家庭结构;意识形态;内容与结构组成)。以期该命题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能归于本源,凸显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下家庭旅游决策行为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9.
<正>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结构模型联合起来,实现对多元关系进行建模的统计框架,近年来在旅游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首先从文献年度分布、学科分布、问卷应答者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之旅游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然后从问卷应答者(游客)、旅游企业员工、旅游社区居民、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的角度对结构方程模型之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回顾和反思;最后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两个方面提出了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随着国内旅游迅猛发展,假日旅游蓬勃兴起,城市郊区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城郊旅游兴起的原因、城郊旅游开发的条件(或优势)和形式,以及城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或战略)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城郊旅游开发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略的综述,并对国内城郊旅游开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旅游学刊》2006,21(7):F0004-F0004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是四川教育厅在四川省属高校中建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的前身系乐山师范学院(原乐山师专)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环境研究所于1985年联合成立的旅游研究所,是当时四川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旅游科学研究机构,至今已有20年研究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中断了持续多年的增长势头,凸显了旅游脆弱性,也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的广度、深度仍然不够。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 Space软件对收录在CNKI数据库中(1989—2021年)的关于旅游脆弱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统计及可视化分析,从发文数量、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等层面对国内旅游脆弱性研究进行回顾,进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关成果在三个时间段逐步增多;第二,研究内容渐次展开,但还难以适应实践的要求;第三,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缺乏持续研究。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新时代旅游研究要求融合本土要素,探索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学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由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表明了对西方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反思,该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解构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知识系统。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观念形成了原初民族学意义、微观权力塑造的政治学意义到劳斯科学哲学意义的概念连续谱,旅游研究与其双向互动,可构成“描述、发掘、创新”不同内涵地方性知识的二元连续谱。文章统计和梳理了2011—2021年8本代表性中文和英文期刊的中国旅游研究文献,并结合“二元连续谱”和旅游知识论对其中与地方性知识紧密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归纳出18个有关的中国旅游研究版块。文章最后指出了地方性知识谱系对旅游知识论的意义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旅游口号创意模式的尺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敏  李山  徐秋静  刘晓 《旅游学刊》2011,26(3):50-55
旅游口号是传递目的地形象的有效工具,是旅游营销策划的关键内容。文章拓展了旅游口号创意模式的分类视角。从文字长度、短语结构、地名信息和诉求倾向等4个角度对省区、城市和景区等3种目的地尺度的116个旅游口号展开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总体上,8字长度(主要是“4+4”形式)的标型口号比重最高,而目的地尺度越小,越倾向于使用长型口号模式来进行创意设计;(2)无论哪种目的地尺度,绝大多数短语类型的旅游口号均属于“偏正词组+偏正词组”的组合方式,在创意设计上具有显著的目的地修饰导向;(3)超过半数的旅游口号采取了地名涵盖型的创意模式。相对城市和景区而言,省区目的地对地名信息的涵盖最为普遍;(4)立足资源属性型诉求倾向的创意模式在3种目的地旅游口号中均占有相对优势,景区尺度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凌 《旅游学刊》2011,26(1):31-37
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强调思维视角上的建构性、社会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与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章从理论上概述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建构主义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将主要在3个方面:重视旅游现象中话语系统(包括语言和图像)的作用;重视符号和意义的建构;注重研究旅游建构的主体、对象、途径,以及围绕建构而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WOS数据库中1971—2022年的6014篇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1999—2022年的2079篇乡村旅游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软件,从发文量及阶段特征、发文地域分布特征、核心文献及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从发文量分布情况看,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大体一致,可以划分为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2)从研究力量看,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但是在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仍较弱。(3)从研究热点与主题看,国内外都注重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更加关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内乡村旅游主题研究更具政策导向性,现实问题的解决主导性更为明显;国外乡村旅游主题研究的范围则更广泛。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旅游归来,总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一番,并从这种分享中收获显著的幸福感。为什么分享旅游体验可以带来如此显著的幸福感受呢?文章立足于旅游后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体验分享(价值型vs.操作型)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价值型(vs.操作型)的旅游体验分享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后幸福感和旅游者自我发展;且旅游者自我发展中介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而分享反馈(较多vs.较少)会对旅游体验分享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多(vs.较少)的分享反馈能够强化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者自我发展及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探索了旅游后阶段分享旅游体验的幸福效应,阐述了旅游体验分享作用于旅游后幸福感的理论基础、逻辑路径,为有效提升旅游后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1—2014年间中国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近两年来,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仍较低;(3)中国学者在TM上发表的论文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4)国际论文的数量来看,中国港澳地区学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数量略多于中国台湾学者;(5)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高被引文章比例较高,在国际旅游学界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并且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和感知研究更加深入,将对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的很多分支正在经历一些变化,一方面是很多学科强调自己的学科属性,凸显自己的核心关注,以此来区分自己和其他学科的差异,划定各自的边界,例如,人类学关注文化和日常生活,社会学关注社会关系和转型,地理科学关注空间和地域,政治学关注国家和政府.另一方面,各学科又各采众长,相互学习和借鉴,以期在社会科学这个大舞台上建立共同的对话平台,同时促进各自学科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向,深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席卷了社会科学的许多分支,揭示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深刻影响社会与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鉴于学科分野的原因,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性研究表达传统,在学科内部的交流并不会形成交流障碍或批评焦点。而旅游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定性研究方法及其成果表达常会形成分歧。文章在总结定性研究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旅游学刊》2000—2013年定性研究论文为分析对象,从定性旅游研究的表达规范与表达逻辑等几个方面对57篇样本文献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目前定性研究表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研究问题的概念关系与理论框架、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过程介绍不充分,对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与研究结论的逻辑一致性关注不够,对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影响因素未进行充分说明。在此基础上,作者反思了旅游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