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考察日本的雇佣与就业问题的出发点,首先,不能不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到其人口,经济基础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意义与作用,因为,第一,一定时期的人口规模,必然表现为由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组成的人口结构,在此意义上,特别是从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率的角度来看,其对于雇佣,就业结构的形成及变化的规模,具有着规定性意义,由于日本人口的基数相对较大,所以,当其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时,所面临的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压力也相对较大。第二,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上的后发展性,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大企业和财轩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又并存着大量生产率与职工工资都较低的中小零星企业的所谓“双重结构”,现象,另一方面,还由于农民层分的不彻底,及在相当程度上仍保留着传统思想文化上的影响,特别从二战后以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产业和企业方面较有特色的“雇佣惯行”,这尤其在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对于产业资本的积累和稳定就业,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特别是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也愈益显露出其在伴随时代发展的产业现代化方面的局限性,为此,基于上述考虑,以下拟就日本的雇佣和就业方面,因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特点和问题做一概观。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IT革命,由于多种原因,IT革命在日本进展迟缓,不仅已被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亚洲“四小龙”地已走在日本前面,日本已制定了“IT立国”的国家战略,想在今后的5年之内成为世界最高水准的IT大国,但笔者认为,其实现在可能性不大,日本经济的前景仍不明朗。  相似文献   

3.
日本女性就业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正在改变,很多女性进入社会就职。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时代的到来、促进妇女就业的法规措施的强化、雇佣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子女教育费的压力、女性生活意识的变化等因素推动了日本女性就业的发展。但是,日本女性就业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战后以来,具有日本特色的终身雇佣制度对于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和长期以来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这一制度发生了动摇。 一、就业状况 1.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终身雇佣”的惯例,即中小企业主要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员工,一经企业  相似文献   

5.
终身雇佣制度与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制共同构成日本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无论对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终身雇佣制的实行正面临着一系列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终身雇佣制就成为目前日本国内及外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拟就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析日本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日本的失业率水平不断攀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企业大量破产倒闭,企业开业率低于破产率,经济结构改革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终身雇佣制弊病表面化,雇佣方式呈现多样化,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后日本流通业进入激烈变革时期,这种变革是二战以来的第二次流通革命。流通革命改变了日本流通体系和结构,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的重组日益流行,流通运营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流通革命将对日本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日本流通革命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价格破坏、定价体制改变、进口增加、购买方式变化、流通自由化、产销同盟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原因。对这些原因及其背景的分析也反映了当今日本经济的概貌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日本的技术革新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并探究其历史的经济根源,在这其中,加入了劳动规制缓和的影响。在技术革新和劳动规制缓和的背景下,正规雇佣减少,非正规雇佣和失业增加,工资受到压抑,技能不足的问题也深刻化,即就业的不安定性明显地扩大。技术革新并不必然会导致不安定就业,其结果与技术革新的动因、企业的对应措施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调整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美国经济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IT(信息技术 )泡沫破灭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 ,但IT革命和美国“新经济”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经济增长减速形势下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给美国“新经济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美日经济表现呈现鲜明反差的基本原因在于前者形成了“新经济”而后者没有形成“新经济”。以IT泡沫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泡沫经济与以房地产泡沫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泡沫经济有着本质不同。当前美国经济不会重蹈 2 0世纪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日本信息政策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村 《开放导报》2001,(7):17-18
2000年7月7日,日本首相办公室成立了“IT战略总部”,同时推选出由SONY公司的主席兼经济总监Idei NobuyuKi领导的“IT战略委员会”,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是推动公私合作,发展、战略性和集中性政策,以使所有日本公民享受到IT革命的好处,委员会成员来自各个领域,包括地区官员、信息、电信、传播以及财政方面的合作执行官,还有经济和信息方面的大学教授,在委会员讨论的基础上,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先进信息和电信网络社会形成的基本法案。  相似文献   

11.
曹袢遐 《上海经济》2012,(7):38-39,6
"苹果"公司如日中天之时,恰是柯达公司破产之日。不同层面的创新造就了两家企业的不同命运、中国企业需要的,是宁如苹果般缺少一块却意犹未尽的创新诉求,而非柯达般"咔擦"一声间的绚烂瞬间。  相似文献   

12.
自启蒙运动以来 ,西方法律理论的研究重心发生了两次转变 ,即从“自然法”到“规则法”,再从“规则法”到“活法”的转变。但这两次转变不是偶然发生的 ,而是因为一系列的社会原因促成的 ,具有历史必然性。由此也说明了 ,观念和理论的变化 ,必然有潜藏在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某种意义上 ,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 ,就是观念和理论发展的逻辑 ,法学理论如此 ,其他社会观念和理论亦然  相似文献   

13.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法律理论的研究重心发生了两次转变,即从“自然法”到“规则法”,再从“规则法”到“活法”的转变。但这两次转变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因为一系列的社会原因促成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由此也说明了,观念和理论的变化,必然有潜藏在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观念和理论发展的逻辑,地学理论如此,其他社会观念和理论亦然。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厦门火炬高新区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区域化、全球化为目标”的经营宗旨,不仅仅满足于扮演“启动器”和“吸附器”的筑巢引凤角色,更勇于担当为企业自主创新披刑斩棘、嵌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的“推土机”,不断深化服务层次,丰富服务内涵,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15.
变"废"为"宝"     
厦门东海洋水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位于水产资源丰富的东南海滨城市-厦门,是福建省较大的一家真章(学名:真蛸Octopus Vulgaris)精加工产品出口基地.该公司利用膜分离技术,成功地从真章下脚料中提取出具有海洋生物活性的人类长寿保健因子-天然牛磺酸,并顺利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厦门市政府的嘉奖.该项目是厦门科学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奖项目.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场“政治秀”吗?很多去过瑞安农村合作协会,见过陈林的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虽然“三位一体”已经成为当前合作经济领域中的热点词汇。有这样的疑问,首先要从协会的创立者陈林说起。陈林与人们想像中的不太一样,勇往无前的改革者的光辉形象在他身上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骨似乎也难寻其踪。他爱调侃、有心机、善于布局、巧借人脉。宣扬改革理念时,他大声但从不疾呼,对现状强烈不满,但更会充分地利用现实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4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一行视察永川.他说,永川之行,最为深刻的有五个印象.其中第一就是:森林景观大道标准高、决心大、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杜枫 《走向世界》2011,(12):36-37
想想看,“剩”也是挺好的一种状态。大龄女孩多半学会了独自走夜路、换保险丝;大龄男更是想得开。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不用看女友的脸色,也不用接催促的电话。  相似文献   

19.
吴倩 《走向世界》2009,(16):50-52
从"海上山东"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海洋渔业的一枝独秀到涉海工业、海上大通道建设和滨海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山东人把海洋梦想延续,再次掀起开发蓝色国土的热潮.  相似文献   

20.
不继 小甜甜案,令人感触。 遗产,就算多得可以成立基金,扬名世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好。反正名、利、权,都只是虚荣,挣到也是带不走的。虚荣本身没有错,因为没有前进的欲望,就会停滞不前。中国搞改革开放,向人民灌输追求财富的“光荣”思想,现在中国制造“亿万富翁”速度居全球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