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张晓 《会计之友》2008,(20):111-112
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本措施,而股票期权激励是对经营者行为激励和约束效率效果最优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代理人激励约束相容的问题.在股票期权激励下,经营者的行为可以归纳为六个特征.  相似文献   

2.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股票期权激励产生的原因和源条件,股票期权为解决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主契约的衍生契约,在解决代理问题过程中自身也会产生合同的不完全性。本文以公开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期权行权条件的设计及其激励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黏合”不仅导致了大股东而不是经营者主导股票期权制订过程,采取措施提高股票期权的行权门槛,产生新的代理问题,而且使股票期权失去了激励的源条件,股票期权业绩考核指标与激励对象不再相关,最终导致股票期权激励效应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股票期权的激励原理,并对传统薪酬体系与股票期权方案下经营者面对新项目时的不同决策行为进行了比较,得出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正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新项目的实施,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以激励效果和激励成本为主线,分析了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激励作用以及对现金流的影响。分析表明,股票期权更具有激励效果,对现金流的影响比较大,并且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成本要高于股票期权,最后指出公司选择激励方式要考虑内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状况。  相似文献   

5.
经理股票期权是公司治理中对经营者进行股权激励的一种形式,它对于激励经营者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和持续成长有正面作用,因此为国内外上市公司广泛采用。但现行经理股票期权是一种徒具期权交易形式的馈赠型期权(免费的期权权利),其收益与风险完全不对称的特性使它不可避免地沦为公司高管攫取不当利益的工具,此外本文还简述了限薪政策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美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开始实践。股票期权甚至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结构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方式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到90年代达到高峰,其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涉及范围广。美国几乎所有大公司都有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二,尽管一般职员与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数量增长都很快,但上层经理人员与一般职员的差距在显著扩大。第三,股票及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美国经济复苏、股市蒸蒸日上的时期。第四,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促进了金融衍生市场的繁荣,经理人员往往在金融衍生市场对其股票期权寻求保值增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经理股票期权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已经相当普遍,我国也正逐步实行这种激励制度。目前,在上市公司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传统经理股票期权模型濮型),但传统经理股票期权模型以股票价格来衡量经理的业绩。在股票市场中,系统性风险对股价波动有极大影响,使传统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方案有失公允,不利于调动经理的积极性。针对此问题,文章介绍了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模型,以国内某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激励效果进行分析,并与传统经理股票期权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股票期权的激励原理,并对传统薪酬体系与股票期权方案下经营者面对新项目时的不同决策行为进行了比较,得出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正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新项目的实施,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激励机制是否科学完善,尤其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者股票期权这种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祝素月 《会计之友》2007,(5S):51-52
随着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的广泛应用,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历史上对经营者绩效评价创新与企业制度变迁的相辅相成关系作了分析,指出我国现有经营者绩效评价存在的弊端,提出了适应我国企业股票期权制度下经营者绩效评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米雪 《中国新时代》2004,(8):104-107
什么样的奖励既能够使员工们力争上游,又能满足他们的幻想,并足以维持他们旺盛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2.
财务报告是报告编制者在会计准则和呈报动因驱动下权衡成本和收益的一个产物。中国上市公司独特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了其独特的财务呈报动因,本文通过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8-2005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全面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呈报动因对其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法制环境和市场化程度等外部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内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盈余信息的质量。由此进一步指出:政府监管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优化上市公司所处的信息报告环境,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深入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3.
黄海 《价值工程》2013,(21):148-150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留住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应加强对激励机制的研究,注重从几个方面入手来统筹运用激励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建 《价值工程》2012,31(35):140-141
企业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难题。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的几点来说明如何才能有效地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激励性薪酬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关注的内容,对其进行恰当的选择会让组织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文章探讨了时组织的激励性薪酬该如何选择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 tendency of supervisors to judge an employee as either good or bad and then to seek out evidence supporting that earlier established opini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We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ater bias in a dynamic moral hazard model with a wealth‐constrained agent. Although rater bias weakens the agent's incentives to exert effort in late periods, at the same time it strengthens implicit incentives in early periods. Under the optimal contract, as long as rater bias is not overly strong, its adverse effect on late‐period incentives is fully offset by exploitation of stronger early‐period incentives and thereby leaves the principal's profits unchanged.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组织中个体的能力和天赋不能直接决定他对组织的价值,故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动机水平的高低。因此,对组织个体进行激励就变成了组织管理的关键任务之一。而受主流管理理论的影响,已出现的各种基本激励理论均没有跳出对组织内个体激励的研究范畴,都有其局限性,且当前各类自由职业、兴趣爱好等新新人群的出现就是其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论激励性薪酬的选择性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激励性薪酬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关注的内容,对其进行恰当的选择会让组织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文章探讨了对组织的激励性薪酬该如何选择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 the nature of incentive schemes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the risk-neutral agen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gent's limited liability and ex ante action choice. We consider alternative schemes when a simple rental contract is infeasible due to the limited liability of the agent and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erformance bonus scheme in achieving the first-best outcome. We also discuss some implications of such schemes in re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和学校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但校企合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激励机制不明,校企合作机制难以指导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因此,需要在考虑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努力水平基础上,正确地设计校企合作激励和监督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成功。通过对长期合作企业和短期合作企业的利益实现机制分析表明,长期合作企业更关注长远的收益,而短期合作企业更关注当前的收益。因此,学校在设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上,应该承诺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和人才开发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