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增长核算法和基于LA-VAR模型的方法,利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TFP总体上趋于下降,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正越来越依靠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先基于DEA方法测算出1996—2007年我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然后验证了TFP和环境规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和TF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2)环境规制是TFP的格兰杰成因,随着滞后期的加大,格兰杰成因更加显著;(3)环境规制在长期对TFP的正向促进作用比短期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当适度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优化环境规制形式,进一步诱发"创新补偿"效应,实现环境保护和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文章使用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以及考虑截面相关性的混合组均值(CPMG)估计方法,对我国经济短期波动是否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渠道对长期增长产生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区分改革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要素密集程度行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的前一阶段,我国制造业行业短期波动通过生产率渠道对长期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对投资的影响不会显著为负;在改革的后一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短期波动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渠道对长期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投资的影响显著为负,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短期波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的影响都不显著。上述结论对不同的波动度量方法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5.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有效反映一个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引入GML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进Super-SBM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增长,其驱动力来自绿色技术进步;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以及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差异显著;命令控制型及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为正向线性关系;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创新路径不显著。进一步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LA-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在4变量系统内考察了中国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在1978-2003年的样本期间内,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进出口之间、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借助这三个正反馈过程的传递,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对外贸易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长期看,城市化进程对汽车产业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城市化的速度与汽车产业生产率负相关。此外,城市化进程与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劳动生产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考察。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个因素。从长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则主要依赖于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步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差距、区域产业自身发展条件和前沿技术吸收能力的整合空间面板实证分析框架,量化分析了前沿技术、吸收能力和空间外部性引致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差距对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短期体现为能够显著的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则表现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应。因此,提升区域产业自身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合理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研发创新等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卫星监测的夜间灯光数据构造的夜间灯光强度表征城镇化水平及专利授权数度量区域创新能力,利用2006—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就城镇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实证发现: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且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②城镇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跨过单一门槛值,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逐渐增强;③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木林  赵魁 《技术经济》2021,40(5):64-72
本文以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为研究样本,综合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绿色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空间效应,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绿色金融对企业TFP存在明显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②在影响机制方面,绿色金融与TFP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中介影响,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的提升能够有效提升绿色金融对TFP的带动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在两者间存在逐步弱化效应,城镇化水平则对两者间的影响呈"U"型.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战略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Johansen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分析、预测方差分解分析等技术分析了1986-2013年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显示: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对来自城镇化水平的随机扰动具有正的效应,城镇化水平对来自工业化水平的随机扰动也具有正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均是开始不断增强,随后逐渐减弱;反之城镇化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金融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技术变迁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两个方面,城镇化不仅可以直接对农业新技术的生产和扩散产生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经促进非农技术向农业技术的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也会反作用于城镇化,即可以通过影响非农技术间接产生影响,也可以对城镇化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城镇化与农业技术变迁的互动机制,并基于中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化过程对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需要充分借助城镇化的力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与农业技术变迁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measures the contribution of innovations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organic olive farmers. By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on variable instead of using a time trend, technical change is replaced by technical difference and TFP growth becomes TFP difference. Primary cross-section data on organic olive enterprises from a Greek region is us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fit function. Farmers are classifi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innovative ‘profile’. TFP difference among consecutive innovation groups is decomposed into technical difference and adjustment in innovativeness effec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innovative farmers perform better than less innovative ones regarding TFP scores. The rate of technical difference is always posit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FP difference, whereas the adjustment in innovativeness effects varies among the innovation groups. Nevertheless, high-tech capital is to a different extent under-utilized, regardless of the innovation group.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而城市化的适度推进又能扩大有效需求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育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并进 ,过度城市化与过低城市化都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6—2010年我国27个大中型制造业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创新资源和行业结构对TFP的直接影响作用,并将FDI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分析了创新资源和行业结构通过影响FDI进而对TFP产生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财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度对FDI流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DI对TFP有正向作用,但弹性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消费需求扩张效应,城市化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消费需求扩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依赖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姚潇颖  卫平 《技术经济》2022,41(11):1-11
利用2007-2019年国家高新区及中国城市数据,实证考察了“成熟型”和“成长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城市TFP增长,“成熟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存在抑制作用,“成长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有显著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TFP的影响产生了遮掩效应;“成长型”高新区创新能力通过增强城市劳动力素质促进城市TFP增长。异质性检验显示:东部地区“成熟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有显著负面影响,而中西部地区“成熟型”创新能力能显著促进城市TFP提升。不同政府规模城市的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亦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s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techniques to examine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 immigr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a relationship that has not yet been examined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refugee immigration has, on average, a positive long-run effect on TFP, suggesting that refuge immigration increases the diversity of skills and ideas available to society as a whole, which in turn promotes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causality is unidirectional from refugee immigration to TFP, suggesting that refugees are primarily motivated by the push factor of persecution in the source country rather than by productivity (and hence welfare) gains as a potential pull factor in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