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未来的中韩自贸区框架将是推进两国间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方式,双方均采取了一系列在通关程序、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举措来加快双边贸易便利化进程。目前,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略低于韩国。随着未来的中韩自贸区谈判提上日程,两国间贸易便利化合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如部分敏感产品国内市场开放压力、贸易合作常受时局影响等挑战。深化中韩贸易便利化合作和提高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今后双边可在贸易程序、争端解决机制、原产地核查、海关互助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区域贸易协定中涉及的WTO+条款和WTO-X条款数量,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结果表明,一方面东亚各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包含大多数WTO+条款和部分WTO-X条款内容,说明东亚正在积极推进深度一体化;另一方面东亚地区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对于WTO+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均要高于其对WTO-X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作为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成员国,中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深度仅略高于东盟,远远低于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因此,中国亟需将深度一体化内化于自贸区战略中,积极谨慎地推进贸易投资新议题的谈判,加快与"自然贸易伙伴"的深度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3.
选取东北亚区域中的中、日、韩、俄四个国家,采用1999-2018年的HS85章机电产品的贸易数据,使用RCA指数、互补性TC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四国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四国机电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具有梯度特征,日韩强于中国,中国强于俄罗斯,具有贸易合作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东北亚区域市场内部,四国机电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不断增强,中韩互补性最强.在世界市场上,四国机电产品贸易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较弱,具有贸易合作的现实基础.因此,四国应以中韩自贸区为示范,以机电产品贸易深入合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贸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自贸区是为适应深度全球化,打造高质量对外开放体系的有力抓手。文章首先以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其次以中西部自贸区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由东到西从高到低的区域特征;设立自贸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仍然成立;设立自贸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提升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增加及提高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完成。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启示:扩大贸易自由化范围以提高便利化水平;深化制度创新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地方自贸区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主要进口国,中国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国。文章以中韩贸易结构为切入点,从数据中描述中韩进出口不同商品类别的比重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并对进一步优化中韩两国贸易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也是推动亚太经济深入合作的有益尝试。谈判过程面临各种障碍,贸易壁垒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农产品关税减让难度最大。通过测算,第一,考察期内,中日韩3国平均最惠国税率明显下降,但中国水平依然较高。农产品关税水平显著高于非农产品,韩国最为显著。第二,中日韩3国双边关税等价贸易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韩平均贸易成本最高,但下降幅度最显著,中日平均贸易成本最低,日韩贸易成本降幅最小。第三,贸易品替代弹性对3国贸易成本的变化幅度影响甚微。中韩之间的贸易成本下降前景最为明朗。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韩国同为亚洲重要的国家,并且互为邻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中韩两国加强经贸合作,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广西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启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自贸区产生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等正的经济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等负的经济效益。广西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沟通的桥梁,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探讨中韩两国的产业间贸易,深入分析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和主要特点,认为中韩贸易已经发展到了并处于相互出口主要工业制品的阶段。中韩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中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韩国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文章进一步阐述韩国双方产业内贸易的状况,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双边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韩在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都出现增长。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月1号,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作为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这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将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韩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中日韩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它的建立十分重要.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必要的这一前提下,从中韩政界和企业界的态度、经贸文化交流、经济互补性和建立后的贸易效应四方面论证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韩国是中、美两国农产品重要出口市场。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美两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关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解两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始终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规模效应较美国更加突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导致竞争效应贡献度不断降低,严重制约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扩大,而美国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对韩国出口增长。美韩FTA协定中韩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75年5月16日,缅甸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长期以来,两国政治关系相对疏远,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尤为缓慢。2011年3月,缅甸民选政府吴登盛总统执政,缅甸与韩国政治关系逐渐得以恢复,两国高层互访日渐频繁,政治互信加深,双边经贸合作实现快速、全面发展。基于两国政治关系与经济互补优势,未来双边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日、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互之间的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历史原因和层次所限,中日两国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较小。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中韩之间首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然后吸收日本加入,逐步向中日韩三边自由贸易区过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以及中间产品生产的多次跨国境变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中日双边制造业贸易收益分配中。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将双边出口贸易分解成16部分的核算方法,基于贸易附加值的分解核算中日两国制造业双边贸易。结果显示两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绝对额均不断上升,两国的垂直专业化率均不断提高。两国应以推动中日韩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为契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民间企业为中心进行的两国间的电子贸易在中韩政府间正式推进。本文对电子贸易的概念、最近动态、韩国政府为促进电子贸易所采取的政策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韩电子贸易领域合作的内容和方案,并断言中韩合作对于电子贸易的活性化将会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朝鲜特殊经济区建立的时间、背景入手,分析了朝鲜建设特殊经济区的具体原因,并对朝鲜特殊经济区建设对中朝经贸合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扩大中朝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韩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中韩两国经贸的迅猛发展,为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中韩两国经贸发展既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着竞争。本文对影响中韩两国经贸发展的互补性和竞争因素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对两国的技术差距及其影响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RCA指数、TC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表明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因此,应加强中、日、韩三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建立金融服务进出口统计核算制度,并加快对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能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选用20002012年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评估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的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份额在不断增加,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变化均影响到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额的变化;而产业内贸易的增长主要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