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李研 《农业经济》2006,(7):27-28
近年来,“三农”问题逐渐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文比较赞成“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的观点。因为“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农民,只有将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才可能消失。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农村得不到安置,于是就进入城市,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民实现增收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农村稳定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目标。其中,农民增收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133,自引:2,他引:133  
当前农业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本文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便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农民就业问题、增收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来。目前,我国已初步达到了小康。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贵州来看,即使是低水平小康也尚未达到。按《全国人民小…  相似文献   

5.
劳务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振西 《农村经济》2006,(6):110-112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农业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求真务实,用非农化的理念来谋划企业,跳出“三农”抓“三农”,减少农民富农民。用非农化来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找到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目前,对于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来说,这个突破口和着力点就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投资少见效快,是这些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强化农民环境意识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备受各界关注。“三农”问题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其解决亦需采取各种措施,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充分认识强化农民环境意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制定并认真落实强化农民环境意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将对“三农”工作的力度作进一步加大,并把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放在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上。  相似文献   

8.
关于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几点新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针对新形势下农民问题的特点和紧迫性。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他们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实现农民自身发展等角度分析指出: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是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是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城乡全方位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农村的实践,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现状、原因及政府相关政策选择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拟就“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作一些分析,并为解决“三农”问题谈一些思路和政策建议,供参考。“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所谓“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推进中国当代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三农”问题。就会大大迟缓其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破解“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回过头来看,这些政策和措施多是从外部着手来解决“三农”问题。 在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大背景下,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以农民为主体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开始从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把“三农”问题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这充分地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对中国9亿农民来说,这真是个福音。 “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的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三农”问题.而“三农”说到底还是农民问题,当前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减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在低位徘徊.农民负担过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一条根本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温家宝总理对此做过很形象的比方:一个人,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农”问题的体制根源与基本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侃 《农村经济》2004,(10):12-14
中央一号件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因此,探索解决“三农”问题途径及其决定因素成为现今我国一个重要的、全局性的热门话题。本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着力找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根源、前提和首要条件、核心问题、主体和主要力量、根本保障措施等决定性因素,从而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当“三农”问题愈来愈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时,作为“三农”问题主角的农民对此却比较消极。中国的农民最朴实,也最讲究实际。他们只对实实在在改善他们生活的结果感兴趣,他们大都不太关心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更不太懂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对待“三农”问题的态度由积极变得消极。由期望变成无奈。这其中所隐含的东西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低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农”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就“三农”论“三农”,也不能在“三农”之外寻求解决途径,而应寻求“三农”与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结合。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融观赏、参与、休闲、度假、休疗养、考察、修学、科普、美食、娱乐、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它立足于农村,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而与“三农”问题之外的经济社会直接接触,联系农…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则与机制创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新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讲,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解决农民过多的问题。就是通过城市化,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二是提高农业耕作的效率。除了一些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之外,要提高农业耕作的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主要需要依靠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背景下 ,新农业政策、新农村政策和新农民政策构成了新“三农”政策的三大支柱。新“三农”政策的初步实践表明 ,它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政府与农民关系上已经或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新“三农”政策的未来走向是 ,进一步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对“三农”认识和把握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省市以上能亲自深入到农民中调研、了解和把握“三农”问题的高级官员、学者、商人少得可怜,制定出来的有利于“三农”方面的措施,是宣传中强调多实际上做得少,表面的东西多实质的内容少,口号叫得多解决实际问题少,主观和客观上都缺乏“为农民说话”和“让农民自己说话”的机制与语言环境,使“三农”发展长时间处于不利境地。  相似文献   

19.
在解决农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的问题上,临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临沧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临沧市为实现困难农民“病有所医”的总体目标,通过资助困难农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开展门诊、住院医疗救助等措施,真正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本的生活依靠,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可见,土地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的基本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必须处理好土地问题,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