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唐小兵 《开放时代》2008,(6):134-146
构建一种理性而包容的并有着独特民族文化价值内涵的民族主义。其必要的前提是中国的新闻媒介进一步自由和开放。只有在对于富有争议的重大事件获取充分而完整的信息的条件下,新闻受众才会从互相冲突的信息里学会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才能开创一种理性而反思的民族主义,而规避狭隘民族主义的爆发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晖 《开放时代》2009,(3):6-23
琉球问题不仅在于美军对琉球的占领、琉球是不是日本的一部分、琉球是不是独立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这样一种历史关系的转化。这个转化是普遍的,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框架给定的法则。琉球问题提供了思考近代民族主义历史、帝国主义知识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在冷战构造里面到底它的含义是什么?在后冷战的时代,为什么亚洲地区的冷战并未彻底终结?从琉球的角度追问也提供了理解冷战和后冷战格局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埃德加?爱伦?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通过品读埃德加?爱伦?坡的《Thou Art the Man》这篇短篇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谈谈由阅读而理解到的三种理性行为:一种是正常合理的理性逻辑思考,一种是疯狂的理性行为,还有一种是有限的理性行为。这三种不同的理性引导着人们思考做事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应采纳正确合理的理性思考方式,正确的理性和逻辑是能正确分析出人类的心理,对人类心理的认识理解是通向真理的有效途径。该小说以故事的方式表达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符合当前弘扬积极的和谐社会正能量的主旋律,警示人们采用理性的逻辑思考,去伪存真、弃恶扬善。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沉沦>艺术地传达了"零余者"对异性爱的浪漫想象,形成了一种冷静的理性抒情风格和特殊的浪漫主义特征,以超常的主题视域及独特的艺术追求,表现了一种民族主义的文化自由意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通诠》是严复根据甄克思所著的《政治简史》翻译而成,并附有若干按语。严复翻译此书是试图提供一种历史发展的阶段,并希望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以达到独立和富强。围绕严复按语中民族主义不能使中国摆脱困境的评论,章太炎提出了"商兑",一方面反对将一般性的社会发展模式套在中国历史上,另一方面强调了民族主义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肖滨 《开放时代》2007,(6):21-34
本文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主义的论述出发,凸显民族主义的理念导向问题,并分析了三种不同理念导向下民族主义的不同走向:主权导向下的民族主义既可能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性,也可能具有扩张本国势力的侵略性。民族建构导向下的民族主义既可以沦为民族同化主义、种族主义,还可以滑向具有分离主义特征的族群民族主义,也可以走向在民族一体与族群多元之间寻求协调的包容型的民族主义。公民权导向的民族主义既可能与自由主义(突出公民的个人自由权)以及民主主义(强调公民的政治民主权)携手,也可能与重视公民美德的共和主义结盟。理性、健康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理念引导。  相似文献   

7.
网络素养包括网络信息意识、网络信息获取、网络信息运用和创建以及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免疫能力,它日益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如果没有了一颗自主、独立和理性反思的头脑,而任由技术理性的支配,就会对网络信息失去价值判断和甄别能力,从而无法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而导致网络信息迷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辩证的视角出发,从公民权利、国家主权和民族主义三个维度考察吉登斯对于民族国家的思考:民族国家的多元政治以公民权利为前提,但多元政治的发展又形成了民族国家强大的政治监控能力,政治监控反过来对公民权利造成损害;民族国家建立在主权独立和平等的基础上,在世界民族国家体系中,主权的安全以发展最先进的军事暴力为前提,但军事暴力反过来又成为危及民族国家和人类生存的最危险力量;在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方面,民族国家塑造了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又是挑战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最持久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进程中,一直兴盛不衰的经济爱国主义在近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中更加彰显其影响力。但是。经济爱国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这两个存在着截然差异的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致了严重的混淆。经济爱国主义来自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公民事业的追求,而经济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根源于对外的恐惧和排斥和群体非理性的心理状态;二者都是各国和各国民对经济全球化做出的反应。前者通常表现的更为理性,但并非全然如此;而后者则更为激情虽有时易走极端,但并非全无益处。就目前而言,经济爱国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仍将随着全球经济体系一体化的总趋势延续下去。相比之下,坦然的经济爱国主义显然更加有利于对全球化体系的融入。  相似文献   

10.
李晓钟 《经济师》2005,(12):204-205
商事账簿的制度价值在于准确核算企业损益,保障企业资产的独立性,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独立审计则验证了簿记会计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可信性,使投资与监管得以建立在理性的预期基础上,此为商事账簿制度价值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煜馨 《经济视角》2012,(2):68-69,67
金融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金融学早在60多年前已经区别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研究。但如今对金融学的研究基本上仅停留在金融原理和金融数学模型上,在面对金融带来的极大诱惑和金融学狂热研究的同时,却很少对金融本身进行哲学反思,而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对其本质的理性思考。对于金融的本质思考、探索金融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哲学的发展极具重要性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主要论述关切在如下三个问题:一、在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中,存在着一个对现代这一体系进行批判的侧面。竹内好正是从这个侧面来看战争的。二、通过与难以得到现代化恩惠的社会底层的感情的结合,对现代这一体系的批判被吸收到日本民族主义中去了。三、在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民族主义构造正在发生着变化。而要认清日本的民族主义构造和演变,思考日本民族主义的改造,以上三个相互关联的观察视点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3.
论国际短期资本在我国的实际流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尽管现实中的信息是非完全和不对称的,但是,完…  相似文献   

14.
许苏民 《开放时代》2000,(3):96-10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似乎都有一种情感与理性之矛盾的复杂交织。先生具有一种“知”与“情”兼胜的气质,自不免在思考中出现某些矛盾而有时与理性的要求相悼的情形,中西大哲人亦大都不能免此。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民族精神,既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心,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大国情绪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排斥,以及不理性的民族主义等.建构理性的民族精神是学校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和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手段并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切实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资源,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学是一种“经济行为社会学”,它的研究包括与生产、交换、休闲、消费等相关的经济现象在内的社会组织过程。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不断互动、碰撞、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又需要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角度。经济学研究的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过程;社会学则主要对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陈学彬(上海财经大学)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日军大举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急迫诉求,是否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成为当时判断一种政权及其政策合法与否的重要标准,能否成功地对最广大的民众进行有效的民族主义动员更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势力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共理论体系中的国际主义因素及其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密切关系使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便被国民党批判为反民族、无国家,但随着抗战的开始和扩大,它却逐步在与国民党关于民族主义的话语权之争中占据了上风,正是在此期间它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诠释获得巨大反响并成功动员了大众.本文聚焦于抗战时期中共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其在民族与国际、民族与家族之间的辨别和摸索同时导向了共产主义的中国化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民族主义探索的一种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信任的博弈分析——基于个体的自利理性和社会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的根本在于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信任是个体弥补自己理性不足的一种策略.所以,信任分析无法在个体的自利理性下完成,需要扩展个体理性的范畴.将个体理性扩展为自利理性和社会理性,利用理性的这种二元特性,重新解释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弈模型--蜈蚣博弈和信任博弈.这不但对信任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而且还解决了博弈分析的困境.这说明,对个体理性的扩展是合适的,个体的社会理性是经济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这段话时常被人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论据被反复征用。其实,在斯密那里,自利作为人性的一种自然倾向,是有别于理性的。那么,何谓“理性”?西蒙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68)中指出,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它可以更广义地定义为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但只有在强调了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