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瑞安是“温州模式”的领头雁,自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后,积极践行农 村金融改革,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本文以农村金融组织与农类企业为对象,分别深入调 查实施主体的改革成效与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现状,从三维视角研究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服务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惠农基础工程。自四平辖区梨树县被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确定为吉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后,四平市和梨树县两级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考察了试点的实践情况,对试点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详细阐述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文章选取1991~2009年广西农村相关经济变量年度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农业信贷支持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率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农村劳动生产率三个变量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极其重要.接着对农业经济增长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测算,最后就广西农村金融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大幅度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一个时期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当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而造成的必然结果,这一格局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威胁着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因此,当整体经济转型由“增量调整”进入“存量调整”阶段之后,应当均衡布局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 Probit 模型对影响农户信贷排斥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农户家庭主事者的性别、年龄对其家庭能否获得贷款用于生产性投资影响显著;家庭成员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缓解家庭受信贷排斥的作用就越大;同样,家庭耕地规模越大和家庭年总收入越高的农户可以避免信贷排斥,而家庭负债越高的农户则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排斥。居住在自有住房里的农户和居住在商业中心周边的农户顺利获得贷款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税费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总体补偿价格.作为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机制的理顺和价格的合理形成与制定,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农民福利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本文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切入点,从分析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和最终诱因出发,剖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弊端,指出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现有资金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推导出资金合作制度运行的稳定条件,以此为线索,分别从合作机制创新、支持方式创新两方面重点论述了新型农村资金合作体系制度建设,指出新型农村资金合作组织可以通过拓展合作范围、建立联合社体系,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整合现有支农资源、创新支持方式,保障制度创新初级行动主体的净收益,限制搭便车行为。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新型农村资金合作体系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对于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的基础与机理分析,对实现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帕累托改进进行探索,以期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非正规金融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堂 《海南金融》2005,(11):53-56
现阶段,我国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未被政府登记与记录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改革的先行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矛盾,经济组织分散与正规金融供给集中的矛盾,商业性金融趋利性与政策性金融严重短缺的矛盾等导致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与繁衍。为此,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性态度应该是正视其存在,认可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及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的低效率和资本先天的"趋利性"使农村金融部门的储蓄资金避开农村流向城镇,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国家应采取措施,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同时改革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并加强农村金融监管,规范民间金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对于促进金融公平、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农业大省吉林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建设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跨期贸易凭证,仓单现已成为很多国家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建立现货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而且已成为改进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现阶段的中国,仓单系统有望为农村金融体系注入新的血液,特别是为农户或乡镇企业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提供方便.而原国有粮食系统改进成专业化仓储机构,使其可望在未来的仓单系统中充当仓储运营商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保险的发展,能推动生产和交换按照帕累托最优的轨迹进行,最终实现在风险条件下的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有效率实现.国家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创新性地发展农村保险,调节高收入群体与农村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分配,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福利的公平.因此农村保险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实现、社会分配公平,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村镇银行的不断发展,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设立的问题。历经“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等设想的搁置,银监会又于近期提出“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建议,并把《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至各商业银行征求意见。本研究首先对村镇银行子银行进行概述,然后分析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优势及劣势。  相似文献   

15.
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财务治理能否做到既符合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特征,又尊重现代金融企业财务治理基本规律,将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还存在决策层和经营层职责模糊,监事会的监督功能难以发挥实质作用,信息披露不规范等方面的缺陷。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现状,然后通过现状总结归纳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效率,为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中既有"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定义的缺陷,在分析其成因与影响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从交易视角重构了"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概念内涵,试图以此深化对"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的认识,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建立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影响来增进对社会管理的理解。如何对新形势下的农民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引导,是当今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广东省郁南县的实践表明,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建立县级征信中心、创新信用评级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不断深化、拓展信用体系功能,可以探索出一条以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7年中国银监会实施调整后的农村金融政策为界点,阐述2007年以来吉林省农村地区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通过浅显的研究,对吉林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广西农村合作银行在组建与运营的实践过程中,股权结构分散、股权流通机制不畅、"三会"制度不完善、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服务手段与功能上存在缺陷.因此,建议对新建立的农合行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健全股权管理制度和优化股权结构,在经营管理上建立激励经营机制,加大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服务领域、手段和品种上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农合行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空间结构看,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仍然是农村金融的主体,但是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保险公司等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农村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农业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成为除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三大主力外的有益补充,金融要素空间上出现“中部塌陷”特征。改进生产函数,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显示,湖南省农村金融规模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的多元化、农村信贷市场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湖南农村经济增长,而金融要素从集聚向发散的空间结构转变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