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土地保障形态农业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背离的落后的农业生产形态 ,它根源于我国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 ,其突出特点在于农民对土地保障功能的需求在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不断强化 ,它不利于土地市场发育、耕地有效保护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城乡迁移已成为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中的重要现象和组成部分。本文在土地权益二分为资源禀赋性权益和社会保障性权益的基础上,将土地权益及其社会保险效应纳入经典的Todaro模型进行中国化改进,利用南京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土地权益尤其是土地保障机制的发挥影响着农民工的城乡决策,只要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对农民工仍起作用,户籍、城镇社会保障仍是其市民化的制度障碍,面向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机制设计就需受此约束而不应贸然推进。  相似文献   

3.
土地保障是一种原始的社会保障,但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土地身份性问题,它不仅是形成我国现行城乡二元社会姑构的直接原因,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阻碍了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宗旨是要实现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要明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近代西方工业化的产物,我国经济结构的形成和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使社会保障权基于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出现了差别,农民社会保障权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通过对经济实力与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权悖反的分析、家庭保障论和土地保障论观念的解读,剖析了农民社会保障权无法实现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具有弱化趋势,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相对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本文从农村土地的功能视角出发,认为土地的传统社会保障功能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土地功能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需要重新审视土地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替代作用,系统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失地的补偿方式和失地保障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正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土地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控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频繁的土地调整是当前我国村级土地制度实践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土地调整的负面效应,却忽视了土地调整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控制职能。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看业:一方面,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定期或不定期的土地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土地调整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的自我管理和农村社会的自我调节。而对于乡村干部来说,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源,而且是对农村社会实行控制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他们往往利用土地调整,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且不断强化,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面临新的困境,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经济效率不高、农村土地流转受阻、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等。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则鼓励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并已成为走出土地保障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的农村土地问题也同样突出。由于人为破坏土地资源,我国可利用土地持续减少,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应当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刑法保护,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解决好制度层面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传统城乡二元制度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农业经济发展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今我国将逐渐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都对土地资源、土地权利改革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此,当前必须要准确把握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本质与症结所在,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是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下的特有产物,"城中村"土地产权结构复杂、流转极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集体土地权属的管理.针对我国"城中村"土地产权流转结构与特征,以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实例,提出了"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保权让利"、"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三种模式分别对武汉市A、B、C三类"城中村"土地流转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完善"城中村"土地流转配套法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上地资源总价值理论,阐述农用地转用价格的内涵,认为农用土地转用价格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对农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进行补偿的农用土地价格。根据广西柳州市农用土地定级估价更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农用土地转用价格的评估方法,通过农用土地基准地价评估来确定农用土地直接使用价值的价格,又通过将农用土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价值和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的量化,估计农用土地非使用价值的价格。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中国农用地的权利状况来看,农用地应具有生产资料价值功能、生态价值功能、社会保障价值功能与社会稳定价值功能.农用地流转仅是使用权的让渡,体现在生产资料价值上;而征地是所有权的变更,其价值在生产资料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及其他方面都有体现.生产资料价值补偿标准要通过对土地的收益来确定,既要考虑土地的当前收益,还要考虑土地的未来收益.生态价值补偿标准要通过考量重新构建生态系统所需成本来确定.社会保障价值的补偿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制.社会稳定价值补偿,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转移成本来确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标准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2l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 ,其严重滞后既影响到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又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1 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二元经济结构的实施却导致了我国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产生。传统的福利制度仅仅表现为面向城镇居民的福利 ,而对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则明显不足。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构了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 ,同时也为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提供了现实基础 ,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此 ,笔者提出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前提是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推动农民自治组织体系的建设 ,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显,构建多元过渡社会保障模式势在必行,实施我国社会保障的"五驾并驱"战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8.
论农村±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构了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同时也为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提供了现实基础,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此,笔提出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民自治组织体系的建设,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宪政视角下中国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的理论探讨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中国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的理论根源、社会政治根源、法理根源,倡导一种较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化解现实矛盾。研究方法:从土地二元格局出发,借助现代宪政财产权理论,通过概括、分析学术界就此问题的三种看法,对有关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回归宪法确立的权利保护原则,反思现有土地制度。研究结果:土地二元结构长久以来对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落实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基本格局已不能完全适应公民财产权利保护的需要。研究结论:在新的社会变革中,政策导向或社会立法应对此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国家复兴的进程中兼顾公民的土地权利,推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中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发生的转变是当代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基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由土地均分转向了国家统一的、普惠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均分是保障农民公平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相对收益逐渐降低,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及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