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省域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区域类型。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分属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省域城市群中有很强的地带代表性,而且位置相连,是我国跨地带、跨省域协作与整合发展的优良平台。总体看来,三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均未进入我国一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序列结构都存在缺陷。通过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分析,发现: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城市群发育普遍不够成熟,差异性显著,要真正起到省域核心增长版块的中心带动作用和国家区域发展关键支撑点的作用,还有待时日。究其因,除了决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原因外,还有社会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原因。为推动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的健康城镇化,必须为城镇化培育强大的动力机制,为城镇化搭建多层面的承载平台,科学组织城市群之间和内部的整合发展,强力推行现有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省"两级新型城镇化规划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长时间序列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定量测度指标体系,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其中,青岛和烟台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高速增长区;潍坊、济南、淄博和威海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中速增长区;东营和日照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低速增长区。研究可为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强城乡规划的引导,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江苏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战略转型、科学规划、提高质量的要求,打造江苏城市空间新格局是合理构建城镇体系,使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5.
以2014年3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重要依据,构建一套由100项指标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新型城镇化状态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可分为高等(青岛、烟台)、中等(济南、威海、潍坊、东营)和低等水平(淄博、日照)3个等级。研究既可为定量评估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状态提供参考依据,亦可为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速与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交通、环境、生态等区域公共问题正陆续出现,区域内各城市间关系面临重塑。我国现有针对这些问题的区域协调机制存在着权威性不高、制度化程度低、政策工具不足以及利益协调不力等问题,需要适时进行改进。本文在考察国内外成功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我国区域协调新机制,重点建设多层次且功能紧密黏接的区域协作组织体系、有约束力的区域合作行政规则,以及实施区域协作的有效政策工具体系和妥善平衡各方利益冲突的相关财政体制,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创造世界奇迹与城市群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40年。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翻了1.5番,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3.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城镇化初期和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即将迈入后期成熟阶段;在数度调整与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召开了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完成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历史性重大调整;抵御住了来自"伪城镇化"的冲击,通过"去伪存真"提高了城镇化发展质量。40年来,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顺利完成了从激烈的理论纷争到实践应用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到引领全球城市群发展的21世纪新时代,城市群连续15年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国家及国际战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对国家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的发展将以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基础,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方向发展;继续将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推进城市群向高度一体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融合发展高度,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合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共荣化方向发展,同步提升城市与乡村发展质量,让城市与乡村共同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回顾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在走向城市群区域整合不断演进的基础上,着重探析和论证我国在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立足基本国情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发现和纠正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不良倾向,使之逐步跨越老路走新路显现出中国特色;并就走好中围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优化城镇体系,顺利推进城市群区城整合作了研究,对顶层战略导向与基层创新落实与良性互动提出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城市是中国能耗最大的区域,研究城市群经济联系程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力模型对城市群规模密度进行测度。然后以十大城市群2001-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城市群规模密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显著提高后者,但不同的城市群发展规模和密度会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城市群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能源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城市是中国能耗最大的区域,研究城市群经济联系程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力模型对城市群规模密度进行测度。然后以十大城市群2001-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城市群规模密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显著提高后者,但不同的城市群发展规模和密度会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城市群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能源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发展战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城市群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优化了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群发展也步入了由空间地域扩展向空间结构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如何满足新阶段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需要理顺城市群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因利益冲突阻碍城市群纵深发展。如果将城市群利益冲突理解为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的不均衡需求以及利益争夺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各利益主体对利益的不同诉求之和大于其利益的总和时就导致利益争夺和利益不经济,必将制约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和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依托,城市群的职能结构及其合理性对于域内城镇化的职能分工和产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提出的"5+9+6"的城市群空间格局为背景,采用优化后的Nelson职能分类法对20大城市群进行职能特征的分析,基于规模效益、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性三要素,结合职能结构对城市群职能体系特征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提出相关建议。结论显示:(1)城市群职能规模方面,国家级城市群整体较高,区域级城市群空间分化较为明显,城市群职能规模从沿海到内陆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2)城市群职能强度呈现出东南沿海最高,中部地区城市群较低,西部地区城市群较高,华北城市群强度中等的整体空间分异规律。(3)城市群职能多样性方面,区域级城市群职能多样化指数较高且整体较为均衡;地方级城市群中黔中城市群较低。(4)利用沃德误差聚类法将城市群职能体系分为三大类,各类别城市群职能体系特征差异明显,据各类别差异及问题提出了城市群职能结构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内容.如何充分结合城市群所具有的地理区位、空间范围、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行政区划等地理空间特征,寻找实现城市群区域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提出了狭长条带格局对城市间联系带来的问题,海山隔离对城市群拓展腹地及周边联系带来的问题,台海关系对城市群外向性发展带来的问题,地方传统文化对城市群文化传承和交流带来的问题,跨省行政区关系对城市群省际省内协调带来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思路和对策.中国每个城市群都具有自身地理空间特征,都需要结合自身特征,探索城市群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为新一轮城市群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在分析现代农业本质特征及新型城镇化"新"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作用机理;进而以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土地资源等经济增长核心要素为四个耦合项,构建了基于复合指标的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运用SPSS和Eviews软件,对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实验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22.5万亿~49.4万亿元,未来十年可拉动经济增长3.5~6.8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后半期,城镇化速度由递增转为递减,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60%,在2040年左右达到70%~75%的峰值。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两个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绿色低碳、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体制转轨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推动体制机制由"双轨制"向"一元化"转变、发展重点由"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空间布局由"板块式"向"网格化"转变,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工真正彻底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城镇化包容发展;二是坚持城乡一体,以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双向流动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力度,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坚持高效集约,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发展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夯实"两横三纵"国家级发展轴,重点推进"10+6"城市群建设,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绿色低碳,以建设美丽城市为方向,确保城镇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探索以扩大县级城市职能为重点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跨区域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冯奎 《经济纵横》2012,(5):9-12
多元复合型的县域城镇化要求统筹兼顾城市群与非城市群两类地区县域城镇化的不同情况,培育与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转型、县域产业转型、城镇空间转型等各项任务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化解"大城市病"和"半城镇化"难题。这是未来我国县域城镇化的可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普通面板模型以及空间面板模型对城镇化外溢下的EKC曲线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依据对环境污染的地域性,界定城镇化率为30%、50%、70%时分别为城镇化起始阶段、城镇化兴起阶段和城镇化完善阶段,起始阶段对本区域影响均较大,兴起阶段对周围区域影响大。第二,城镇化在50%~70%容易出现城市群,这一时期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污染低、但富有集聚属性的产业在本地区发展。第三,依据结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已经而且应该得到大力推动,而云贵川则应以建设生态走廊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