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及其空间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是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上应当考虑整体布局,更加强化横向联系,而事实是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间在发展上往往没有重视横向协作与整合,共同发展。对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群经济整合过程等基本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实质,并从操作层面上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群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东北城市群主要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二者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北部、京广线纵向"动脉"的北线终端,是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构建以哈长、辽中南为轴带核心的立体化城市群,不仅可有效解决东北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扁平化,以及省域单极核心城市带动效应不强、政企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而且对于东北地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主要得益于省域城镇化与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主体的形成;而其根本动因和推动力则分别在于广州、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杭州、南京等2个甚至数个副省级以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与支撑。由之主张借鉴沿海成功经验,采取开放放权、升格放权等改革措施,在中西部培育壮大与崛起一批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形成新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极,以加快推进内地人的城镇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且认为需进一步改革以行政层级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依托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并辅之以行政层级管理和服务,从而在体制机制上促使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尚民 《经济导刊》2011,(10):61-62
现代区域经济实质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经济竞争力量最强的地区就是城市经济经济充分发育的区域。由于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库区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破解三峡安稳致富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文章使用城市空间隔离程度与城市边缘性之比对城市集聚程度进行度量,基于2004—2020年我国257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并实证分析城市群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适度的城市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城市集聚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的活力,减低居民失业率,提高产业协同作用,提升城市疏解能力,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研究结论经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研究结论,文章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发展配套政策体系,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市场建设,改善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依据全国中心城市间公路客运联系巨量数据,基于O-D联系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国、区域、省域、城市群、贫困地区等多种空间视角解构全国中心城市公路交通联系的空间结构图景。研究显示,全国公路客运联系以省会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联系中心,以省区内其他中心城市为联系对象,在中短途客运距离内形成自成一体的区域性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国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在公路交通联系方面被极其明显地反映了出来。全国公路客运联系空间格局大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内陆向沿海渐进式的梯度变化,空间结构由松散到密集、由单中心到双中心、以至多中心的网络化分布格局,这一演变特征在黄河流域经济带最为明显,长江经济带则呈现"两头翘、中间凹"的发展态势。全国城市群交通联系的空间极化效应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交通联系的网络发育最为成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急需强化。研究显示,贫困地区多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边缘地带,加强对贫困地区交通联系方面的迟滞因素与致贫机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李为 《发展研究》2016,(12):20-24
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海峡西岸城市群是福建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抓手.在界定城市群定义、论述城市群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剖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描绘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优势突出,且面临着闽台合作以及自贸区、“海丝”建设等带来的新机遇,但区域联系松散、核心城市竞争力偏弱、要素内聚力不足.据此,从整合空间、培育极核、提升功能三个维度,对海峡西岸城市群规划建设提出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部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桥梁作用。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基本地域空间单元;城市是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经济体,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承载体和竞争平台。"两型社会"背景下,中部城市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和流通平台。以省会城市为例,在现状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从区域关联、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协调发展的多中心联动、集群式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浙中城市群综合集聚度及核心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立军  唐耀林 《经济地理》2008,28(4):552-556
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在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各个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还相对较弱,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单独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通过对浙中城市群城镇综合集聚指数的测算分析,结合各城市的发展态势和区位特点,将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确定为金华市区一义乌联合中心,并分析该联合中心的可行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对威廉姆森假说和开放性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没有跨越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值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而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没有显著影响;(2)产业多样化集聚对跨越城市群规模门槛和处于所有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的影响不显著;(3)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4)在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中没有找到支持威廉姆森假说的经验证据,但从产业多样化集聚视角验证了开放性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际战略产业链与城市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打造城市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体战略.城市群的发展最终还是体现在城市群整体的产业发展,城际战略产业链是构筑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制订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文章探讨了城市群概念与城市群的竞争特征,分析了城市群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提出了构建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具有时空压缩效应的高铁运营是否促进了城市群内的市场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又是否打破了城市群内的市场分割?目前尚缺乏经验证据。本文利用2003—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34个地级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高铁运营与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对于打破城市群内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地市间“以邻为壑”的现象依旧存在,但高铁的运营与经济协调会显著降低了该地区市场分割水平。(2)高铁运营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城市群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将边界延伸至2小时交通圈。(3)高铁运营对于其他城市市场分割的影响效果均大于对本地区市场分割的影响,而城市群内的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仅在相邻地市间发挥作用,对于非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鹏  李军花 《产经评论》2020,11(2):17-33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超效率BCC模型,对2010—2018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利用变异系数考察城市群内部创新效率差距,探寻内部差距对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创新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普遍提升;长三角创新核心城市的创新效率相对不足,京津冀创新节点城市数量及效率均不足,三大城市群创新腹地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问题;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差距经历由扩大到缩小的变化过程,城市群创新效率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影响,城市群内各城市创新效率差距应保持适度,差距过大、过小均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提升;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雪薇  李帆  赵蓉 《技术经济》2022,41(3):91-100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机理,以2005-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92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从城市群视角出发,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考察了高铁开通对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整体城市群层面来看,高铁开通提升了五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水平,并缩小了城市群经济差距;从分城市群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每个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均产生了正向效应,并显著地缩小了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人才集聚、资本集聚、技术创新在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金融机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NNI、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热点聚类等方法,研究1998、2008、2018年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及热点分区,采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金融机构总体和细分行业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空间集聚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金融机构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郑州—焦作—新乡和邯郸—邢台—安阳为核心的集聚区。(3)城乡居民储蓄是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通联系、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科技投入、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较弱。(4)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一致,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业倾向于布局在高等级城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其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城市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24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模式,并运用基尼算法测算人口流动前后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平衡性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之间及内部人口流动规模庞大,人口流入和流出均呈集中趋势,人口流入集中特征尤为明显。2城市群流动人口分布呈现“极化”和“属地化”特征,东部城市群和所在经济区内城市群是主要人口流入区域,东部城市群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并存,且绝大部分流入人口来自城市群覆盖省份以外。3珠三角城市群仍为我国最重要的人口强势流入中心,江淮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构成我国的人口强势流出中心。4我国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平衡状况总体较为合理,各城市群之间平衡性差异显著但并未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化,人口流动显著改善了城市群内部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