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西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刚 《经济论坛》2006,(22):65-66
一、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演变人类的居住模式同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也可以说人类总体的居住模式根本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状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自发形成各个部落,共同劳作,共同居住。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社会资源逐步向少数人手上集中,社会等级分明,在居住形式上也就出现明显的差别,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皇宫。《管子·大匡》中所描述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居住空间阶层分异特征:府第区多近宫府衙门…  相似文献   

2.
正三次行政区划调整确立了广州市以组团式位置的跨越式城市发展战略,逐步拉大广州市的城市空间架构,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步向多中心、多组团、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演变。区划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需要  相似文献   

3.
殷邦权 《经济师》2007,(12):294-295
人为"平抑市场房价"解决低收入家庭买房难问题显然开错了药方。部分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无力拿出很多钱修建"解困房",只有运用市场机制吸纳民间资本,以房地产业为主体模式进行城市经营,以拉动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和房价而获益,采用资金再分配解决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和资源再配置以满足城市居民增加的城市功能需求,必然形成城市经营与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的良性循环效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胡娟  朱琳  唐昭沛  甘依霖 《经济地理》2019,39(7):225-232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大阶段,总体表现为"生存文化—手工文化—学士文化—本土商贸文化—机械文化—军事纪念文化"的过渡特征。②空间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由外围城区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征;总体形成"两轴—四斑—两圈层"的空间分布体系。这种社会记忆的演化特征体现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说明社会记忆的演化,受到社会群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影响,主流生产力决定社会记忆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城市经营的内涵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经营的核心是采用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首先要求市场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政府的职能表现在提供和经营不能交由市场经营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品牌形象的包装与推广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田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3,(28):243-244
城市经营近年来成为中国各地城市政府开拓工作新思路的新理论。城市经营是个社会科学概念,在国际上几十年的历史中,发挥出新理论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新作用。在中国近年的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这一新理论也发挥了很多新的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很多假城市经营的社会科学之名,行反科学之事的现象。要想避免先进理论遭遇实践困窘,发挥其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必须认清中国城市经营现实中应该重视的科学要素,认识城市经营中反科学的表现、成因及危害,更要重视实现城市经营科学化的制度建设。这是现阶段中国各地政府城市经营概念下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一是由于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因而创立揭示中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殊规律的中国经济学符合经济学创立的理论逻辑;二是由于经济学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于思想史上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特殊经济规律为目的来构建中国经济学,符合经济学演进的历史逻辑;三是由于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中国实践就需要中国经济学分别揭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因而把富起来和强起来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或者单独把强起来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构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符合经济学创立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牧场、牲畜、牧民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然而,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快速瓦解的内部体系使原本相对稳定的三维系统失衡,而且受单户经营模式下小农思想的影响,很难重新建立现代草原畜牧业的稳定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决定,草畜双承包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单户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甚至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经济学中关于政府角色的理论论述为基础,结合中国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探讨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模式,从而论证了经营城市是地方政府竞争必然的历史选择,也是达到提高地方政府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转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体制转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而建立的。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换,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静 《经济地理》2007,27(4):603-606
伴随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特点。在新一轮现代化建设高潮中,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将重新审视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保护问题。文章以杭州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保护途径,分析杭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针对城市空间结构转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实意义,分层次讨论杭州通过借助新城发展得以保护老城现状的城市“理性增长”必然性,最终提出依托休闲经济发展实现杭州“以老城养老城”良性循环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国际经验、中国问题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难题。由于受人们意识不足、资金欠缺、管理不完善、技术不先进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与垃圾管理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文章梳理了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先进经验,指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群生成视角的都市农业发展研究--以长株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华 《经济地理》2006,26(2):296-299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将进入城市群快速建设期。如何促进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捷的城市间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践表明,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形态,在促进城市群生成、实现城乡融合工农互动方面意义重大。文章以长株潭为例,分析了都市农业的促进作用,剖析了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对城市群生成期都市农业建设框架进行了设计,并提出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孙早  王文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3):1-12,124
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一个相对集权的体制中,为规避潜在的风险,民营企业通常会采取"消极适应或积极适应"两种发展形式。"以牺牲企业对外部(技术、市场)变化适应性为代价换取产权安全"的消极适应型发展的直接后果是使得政府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努力受挫。与消极适应型发展模式不同,一些民营企业会选择积极适应型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寻求官方庇护的政治方式来确保创新收益安全,企业发展与滋生腐败之间极易发生联系。"‘腐败’成为企业发展‘润滑剂’"现象的出现,侵蚀了国家政治体制,加剧了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不满,客观上加大了企业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体制"怪圈"的形成,既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又极可能引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危机。本文分析表明,只有将民营企业从坏体制"始作俑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才能破解体制怪圈。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既是被需要的,同时又是被歧视的"尴尬处境。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民营企业发展的案例为本文假说提供了丰富的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落学:城市群现象的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城市是具有生态智慧的特殊生命体为理论前提,认为应当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城市群现象进行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之间的作用形式,指出新经济时期城市群的生物群落特性,并对城市群落和城市群落学进行概念界定。进而,解析城市群落的组成和空间结构,将城市群落的成员划分为优势城市和从属城市以及关键城市和冗余城市,将城市群落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生态金字塔”垂直结构和“缀块、廊道、基底”水平结构。最后,阐述城市个体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等生态行为以及城市群落的自然选择、协同进化和演替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统一中国城乡税制的几点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严重畸形的二元城乡形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大突出障碍。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和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客观上要求统一城乡税制,统一税收征管,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税收待遇,这也是改革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国应当取消农业税,统—城乡税制,统一税收征管,规范农村税收征管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国情,对城市效率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起到引导作用。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本文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要.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效率评价,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角度综合评价城市效率,既是对城市效率的评价,也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创新步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元层面,政府与经济主体交互共生对促进区域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2008年首个国家创新试点城市深圳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2000—2019年中国226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深圳尽可能相似的“合成深圳”。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真实深圳”与“合成深圳”的创新效率。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则呈倒U型;政策实施前期,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创新效率显著提高,随着时间演化,由于政策时效、技术变革和需求转移等原因,政策红利逐渐减少,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降低,但尚未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0.
彭冲  汤二子 《财经研究》2018,(6):94-108
分权体制框架下地级市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支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相邻城市相关策略的影响,从而引发城市间政府卫生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文章选取了2007?2013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分权体制下地市级政府卫生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并揭示出财政分权及其城市间空间策略互动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市级政府在政府卫生支出上存在显著的互补型策略互动,这种效应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同省区城市间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政府卫生服务供给;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地市级政府间财政分权的策略互动对政府卫生支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较好地解释了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徘徊不前的原因.由此,积极利用竞争、激励机制以及实现财政体制安排的优化变革来引导政府的卫生服务供给将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