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信丰 《企业经济》2022,(11):94-104
提升工业企业能源效率有助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匹配后的中国企业污染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互联网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企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互联网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强环境规制三种途径提升企业能源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对低能耗行业、非国有、小微型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能源效率提升作用更显著。为此,我国应适度超前部署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高能耗行业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并着力缩小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整个产业链的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按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分为领先创新、跟随创新与模仿创新。按创新激励程度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企业也有这几类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战略的采用,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技术积累和用户积累。相当多的IT企业在跟随创新与模仿创新方面取得成功。对于中小IT企业或初创性企业来说,若结合自身的优势、自身的资源,聚焦于特定客户群或特定的技术领域而采取跟随创新和模仿创新,则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相似文献   

3.
王缨 《中外管理》2011,(3):58-59
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或称无线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8亿,手机互联网用户已经接近2亿。由此,又催生了一个在无线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的企业群体。  相似文献   

4.
依据2012-2017年沪深两市A股182家互联网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以研发投入强度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从市场规模、盈利能力、营运效率视角,采用稳健回归方法实证研究技术创新对于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互联网行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1.52%,呈逐年提高态势。研发投入强度的提升能够显著提升互联网公司的市场规模增速与资产营运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存在促进作用,但未得到大部分时期数据支持。因此,要统筹协调促进研发资源聚合,引导有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加强数据存储、信息传输与高性能计算等基础层技术攻关,促进基础层资源云化,以辐射更多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下虎牙游戏直播营运模式为例,从收入动因和成本动因两个角度探究虎牙游戏采用互联网直播商业模式对企业业绩的作用.研究发现,虎牙游戏依托互联网平台直播构建的多元化运营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推手创造企业价值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引导互联网直播企业在内容和技术双驱条件下形成移动化、多元化发展的高效增长态势.文章丰富了游戏直播商业模式对企业业绩影响研究的文献,亦为互联网企业中影响业绩的动因指标的变化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该定义基于对学术界关于企业能力的价值观及资源观的能力概念范畴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观概念范畴进行有效整合,围绕基于过程的控制能力概念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本文首先对企业能力进行了理论综述,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依托,在综述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探讨本文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重点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区分,在明确企业能力及企业技术创新定义的假设条件下,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技术创新能力是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同时,增强企业竞争力又会逆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耦合的作用机制。本文在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将金融服务覆盖到低收入人群和中小企业等传统金融体系的边缘群体,从而达到社会有效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技术创新和就业创造的生力军,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互联网金融创新融资模式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有很好的互适性,有效降低了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风险,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融资可能成为小微企业新的主流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北京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构成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较小;相对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而言,研究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对北京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因子。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源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技术创新与风险共存,创新风险已成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企业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育晓 《价值工程》2005,24(11):27-30
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企业的知识与信息资源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了一套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辛建国 《活力》2013,(2):62-63
在明确技术创新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创新的时空展开模式。这是企业减少技术创新风险,增加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企业产品的动态取舍的保证,也是企业走出困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技术创新结构,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风险控制,结合企业发展实践,指出了金健米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挑战和获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回顾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方法,并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企业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互联网技术优点之后,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新浪潮,本文主要探讨物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对策。物联网的发展主要在于物联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革新,根据物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提出物联网企业发展的优化对策,首要的就是政府支持并扶持,其次在于企业本身,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加强物联网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最后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有限、技术创新人才缺乏、高新技术研发落后、战略性和长期性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政府有效支持不力等不足。因此,本文就欠发达地区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来加快技术进步,并从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企业资源整合与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加强学习能力培养、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效应等方面,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智能制造产业52家上市企业2011-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根据得到的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运用回归模型测算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高管持股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及企业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新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的方向与机遇、制约问题与挑战,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绩效的测度与评价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改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绩效测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着重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研究视角与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与工具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和评价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绩效测评系统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价值工程角度是把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是把创新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并进行分析,其目的是在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有价值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规划。文章论述了价值工程与技术创新战略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成本,在对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