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吉世 《时代经贸》2011,(18):58-59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关于中国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为缓解我国女性就业压力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进城农村劳动力收入差异进行了充分的关注与研究,论述了性别、人力资本、就业稳定程度等因素的作用。要全面认识我国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特征和趋势,应完善对进城劳动力的动态调查数据,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对象,在政策建议上兼顾近中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方发龙 《时代经贸》2010,(14):223-2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与现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与利益冲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与现状、农村劳动力踌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与利益冲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不断成熟的阶段,国内学者对我国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的阶段进行了梳理,对流向变动的地区、行业、个人特征进行跟踪分析,对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引导农民工合作创业的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较早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模型研究、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系研究和农村劳动力回流合作创业研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呈现出新特点,因而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在行业、年龄、地区上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探讨劳务输出地区的流向动力模型,加大研究的统计分析力度,为农民工的流动和政府的引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对于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劳动力流动方面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性,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劳动力流动存在很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因此,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研究意义更加重大.本文试图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大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人,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有序流动。”这几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加速流动,已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就如何开发利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条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稳定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1.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丁越兰  王宁莲  黄晶 《经济与管理》2010,24(9):74-77,87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永恒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回流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研究的主要模型和理论都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的启示不能生搬硬套。中国目前关于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还存在称谓不规范、针对性建议少、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等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与跨区流动度的估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尝试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区位商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比较研究,创立了劳动力吸纳移出比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的流动度进行测算,归纳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刘立新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我国农民中有5亿多劳动力。其中还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两亿剩余劳动力中,有数千万人处于流动状态,被形象地称为“民工潮”。我国农业劳动力为什么会大量过剩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适应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并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就业市场,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本文从三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出发,在理论上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本文从三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出发,在理论上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