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构建多因素线性对数模型;探究1985—2009年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我国碳排放量长期变动的边际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强度的下降是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贡献度最大,而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待挖掘;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哲太  苏飞 《北方经贸》2013,(12):80-84
基于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规模、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化水平、非原煤能源使用比例以及第二产业能源强度等七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2LSL),设定10%,11.6%和13.5%三种不同人均GDP增长率情景,对2012-2015年杭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到“十二五”末期,三种情景下的杭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9.2%、14.5%和8.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到2015年杭州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44.78%和0.22吨标准煤/万元.根据杭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回归方程中各因子的碳排放量贡献率,提出有效降低能源碳排放量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杭州市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当前我国石油行业碳排放的现状,过去20年我国CO2排放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石油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将带来CO2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未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减排压力较大;分析了低碳经济对石油行业的影响,得出我国能源现状无法长期承受能源的高消耗,石油行业粗放型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未来我国量化碳排放目标基础上石油行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按6个产业部门、30个省市自治区和3种能源种类进行了三维驱动因素分解,发现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低,未来应该围绕生产部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碳减排政策设计,即通过转变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提高能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切实实行碳减排.  相似文献   

5.
利用迪氏底数指标分解法,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人均产出、人口数量变化四方面对2005—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量进行分析,计算出这四个影响因子对2005—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增量的贡献量。结果显示,人均GDP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青岛市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强度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降低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商》2015,(28)
基于VAR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吉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间呈反方向变化,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间呈正方向变化,它们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发挥政府"绿色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转化、能源效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郭静 《北方经贸》2013,(8):34-35
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采用了1987-2011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消费数据,对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碳排放量和各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分别做回归分析,得出传统的煤、油、气的消费占比过大,非化石能源占比过小,这也是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碳排放持续上升的主因,而非化石能源对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显著,因此,黑龙江省应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但三大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明显过大,“高碳型”发展特征依然明显。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江苏能源消费、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第三产业,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倡导建立新的CO2排放责任分担原则及具体测算指标体系;中国需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贸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控制和降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2005-2015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利用Moran's Ⅰ检验统计量研究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拓展的STIRPAT模型框架下,通过GWR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2)GWR模型较好地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和碳排放间的关系,农村人口规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强度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2.
段新瑜  高源祥 《商》2014,(11):250-252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下,如何推进城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选取了60个城市2006-2011年的人均GDP、人口密度、能源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以及人均GDP两个指标,将城市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两组,每组30个,人口密度越大说明该城市的集聚水平越高。用Eviews软件分析了人均GDP、人口密度及能源强度对人均CO2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增加会带来人均CO2排放的增加,但是小城市CO2排放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大城市,即可以说明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均碳排放;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为正效应,经济的增长将会带来能源使用量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过程中增加CO2排放;分析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强度指标,增长单位GDP,小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大城市,即大城市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高,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能够利用稀缺有限的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云南省能源消费相关数据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阐述了云南省2000-201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排放现状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苏州GDP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的问题,本文依据苏州市2001~2011年数据分析苏州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现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对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工业产值增加值、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实际利用外资对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苏州市的工业经济增长和碳减排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15.
代燕  赵枫 《商业科技》2014,(1):200-201
文章以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的表观能源消费量估算法、SPSS19.0、LMDI分解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的主要碳源。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持续增加,碳排放速度减缓;(2)碳排放结构中二氧化碳占99.69%;甲烷、氧化亚氮比重小,但排放数量增长了2.07倍;(3)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阶段,在技术进步、资本形成方面容易发生“锁定效应”;(4)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显著性、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967;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0,但不显著;(5)现阶段,经济增长是碳源的主要构成,对碳排放增长有着显著性影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我国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36.2亿吨标准煤。WDI数据库数据显示,仅2007年,中美两国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就已达到65亿吨和58亿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  相似文献   

17.
杨舒 《江苏商论》2023,(7):14-17
为探究中国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选取1965年至2020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的时间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建立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上述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与化石能源消费关系显著,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引起煤炭消费的双向格兰杰原因,也是引起石油及天然气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与天然气消费关系显著,第一产业与化石能源消费无显著关系。在传统化石燃料中,对比于煤炭及石油的碳排放量,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最低,属于低碳排放化石能源,而第二产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均是引起天然气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未来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应调节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以天然气为主的低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比例,并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郑贞 《中国市场》2011,(28):150-152
本文基于技术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对中国1953—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考察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城市化率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各自增长1%,碳排放量会相应地减少0.31%和1.64%,而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碳排放量将相应增长1.36%。同时实证表明技术进步是CO2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茜 《商业时代》2012,(25):110-111
本文选取1991-2007年我国CO2排放量数据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证明了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而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对碳排放量有正向影响;第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则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CO2排放量的影响,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解释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投入产出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不利于省内CO2减排,但有利于降低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Divisia指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协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是降低贸易CO2排放强度的关键;广东省的贸易顺差额是导致广东省CO2净内含量顺差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可以减少CO2贸易顺差,但是这两个效应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