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
计算杭州市2001-2011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并采用LMDI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能源消费结构整体上以煤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煤炭消费仍然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是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还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碳排放的密集区域,城市化是我国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1985-2009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和同期中国碳排放量的测算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检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但碳排放量不是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显著.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其在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提出中国实现低碳城市化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茜 《商业时代》2012,(25):110-111
本文选取1991-2007年我国CO2排放量数据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证明了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而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对碳排放量有正向影响;第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则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CO2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会增加本国的碳排放量,但此种正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即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的增加效应明显高于西部,而在东部地区这种效应并不显著;与此同时,研发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能显著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量,而能源结构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则会增加我国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静、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影响我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我国CO2排放与经济的关系,结果显示:(1)静、动态模型下我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2)上一期CO2排放量、人口数量和能源强度均对其具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城市化和年龄结构对其也有正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倡导建立新的CO2排放责任分担原则及具体测算指标体系;中国需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贸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过度农垦、放牧带来草场高碳排放量问题,成为草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以1990-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国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四国CO2排放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四国草场的CO2排放量将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中美日印四国的草场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149、1.275、0.312、1.188亿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的FDI工业行业碳排放模型,对FDI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FDI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管制效应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表明,FDI增加了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总效应是负的,但FDI的规模、结构、技术和管制效应存在差异。FDI通过推动行业规模扩张和资本劳动比的上升显著增加了各行业的CO2排放,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通过推动技术进步降低了行业碳排放,技术效应为正,但FDI的环境管制效应对各行业碳排放的约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数量巨大,在中国碳排放总额中占比很高,且在行业分布和国别流向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出口总量增长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直接排放系数降低和中间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结构改善对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和个别出口贸易伙伴中,由于结构恶化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我国在采取措施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加大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代燕  赵枫 《商业科技》2014,(1):200-201
文章以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的表观能源消费量估算法、SPSS19.0、LMDI分解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的主要碳源。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持续增加,碳排放速度减缓;(2)碳排放结构中二氧化碳占99.69%;甲烷、氧化亚氮比重小,但排放数量增长了2.07倍;(3)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脱钩”阶段,在技术进步、资本形成方面容易发生“锁定效应”;(4)人均GDP、人口与碳排放显著性、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967;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0,但不显著;(5)现阶段,经济增长是碳源的主要构成,对碳排放增长有着显著性影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温室效应的逐年恶化正威胁着整个地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学术界迫在眉睫的问题.构建了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静态面板估计方法,对影响我国各区域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其CO2排放与经济的关系,结果显示:(1)各区域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2)能源强度、城市化和人口数分别是东、中和西部CO2排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章玉贵  宋耀 《中国市场》2012,(46):25-30
文章通过运用扩展的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FDI变量、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对1978-2009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因素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1980-1994年,物质资本和FDI对GDP有显著性影响,弹性系数分别约为0.09与0.08,说明1994年以前,资本的扩张和FDI的进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1995年至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变动对实际GDP有显著性影响,其弹性系数分别约为0.20和0.61,说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同一时期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3)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信息、研究开发或创新所引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等核心内生变量。技术进步的内生化,要求中国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CO2排放量的影响,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解释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投入产出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不利于省内CO2减排,但有利于降低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Divisia指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协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是降低贸易CO2排放强度的关键;广东省的贸易顺差额是导致广东省CO2净内含量顺差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可以减少CO2贸易顺差,但是这两个效应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段新瑜  高源祥 《商》2014,(11):250-252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下,如何推进城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选取了60个城市2006-2011年的人均GDP、人口密度、能源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以及人均GDP两个指标,将城市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两组,每组30个,人口密度越大说明该城市的集聚水平越高。用Eviews软件分析了人均GDP、人口密度及能源强度对人均CO2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增加会带来人均CO2排放的增加,但是小城市CO2排放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大城市,即可以说明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均碳排放;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为正效应,经济的增长将会带来能源使用量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过程中增加CO2排放;分析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强度指标,增长单位GDP,小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大城市,即大城市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高,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能够利用稀缺有限的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内涵排放的视角出发,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CO2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内涵的CO2排放量为16.47亿吨,约占国内总排放量的32.6%,扣除进口商品中内涵的9.25亿吨CO2排放,净出口内涵排放量约为7.21亿吨,相当于国内总排放量的14%左右。不同核算原则下中国的CO2排放量差异很大,生产核算原则下中国的CO2排放量比消费核算原则下的排放量高出15.46亿吨。本文揭示了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排放增长的贡献,也说明中国境内产生的CO2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是对其他国家排放的一种替代。此外,运用改进后的替代效应法,本文量化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负效应约为6亿吨CO2。最后我们对可能的误差来源进行探讨,并依据所得结论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优化贸易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构建多因素线性对数模型;探究1985—2009年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我国碳排放量长期变动的边际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强度的下降是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贡献度最大,而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待挖掘;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耀  章玉贵 《中国市场》2013,(15):77-84
文章以中美统计局发布的1978-2011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中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科技投入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2)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科技投入每增加1%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0.938%,美国科技投入每增加1%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03%;(3)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信息、研究开发或创新所引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等核心内生变量。技术进步的内生化,促进了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杨文举 《财贸研究》2015,(2):1-8,84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引入人力资本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大部分。中国省份经济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而且普遍存在着具有较大省际差异的技术无效率现象;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都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技术效率变化总体上却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忽视人力资本的核算结果会显著地高估资本深化的相对贡献,但是对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影响较小且统计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对碳排放与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立足于这个分析性框架,本文揭示了重庆市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传导路径,并对减排冲击和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给出了说明,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增长单向引致了碳排放,而由于人力资本的作用,投资与碳排放不存在因果关系;(2)近25年来,在重庆市10.6%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中,碳排放贡献点数为1.68%,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3)低碳约束对经济增长影响很大,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短期内投资幅度不应该消减,长期来看发展人力资本是均衡的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