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利用1978—2008的年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发展、金融中介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提升并未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村金融供给,突破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门槛",同时提升支农贷款的效率是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双杰  管晓宇 《经济师》2009,(2):209-210
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11家上市银行进行研究。实证分析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表现逊于非国有上市银行。国有银行自身的内部沟通成本和金融产品销售成本大,面临的经营风险高,造成国有上市银行在盈利方面的竞争力弱于非国有上市银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包容性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并采用2011—2015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发现:(1)包容性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成本、互联网金融的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表明,包容性金融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实现的;(3)传统银行金融包容性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东部比中西部更加明显,而互联网金融包容性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显著。据此,本文提出,应重视包容性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以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8)
文章采用VAR模型实证研究商业银行股权激励效果,运用对比分析方法,以同等体量的浦发、兴业、民生三家银行作为对比样本,与实施股权激励的招商银行对比,统计结果显示实施股权激励没有使银行的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显著提高;通过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实施股权激励没有强化银行的财务指标间的因果联系,没有使银行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使用VAR模型量化结果显示实施股权激励没有显著提升薪酬、净资产、规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贡献,亦没有显著增加薪酬、盈利、规模对银行净资产增长的贡献;最后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实施股权激励没有显著增强新信息冲击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结合财务指标,文章发现股权激励在我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改进,以期创造股东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发挥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发挥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是:长期地看,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功能发挥无关;但短期地看,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原因在于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缺失,一方面不能根据农村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的投资需求重新有效地分配农村储蓄;另一方面缺乏将短期可支配资金变为长期投资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农村发展民间金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英 《经济师》2003,(8):187-187,189
文章从剖析农村合作基金会现象的角度 ,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不能充分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模式又难以满足农村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那么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 ,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就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P2P金融是在互联网普及下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随着传统金融机构因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昂,逐步撤出农村地区,其金融服务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P2P金融业务下沉农村地区,方便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在介绍P2P金融的基础上,分析了P2P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一个涉及政府、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三方主体相互竞争的博弈模型,文章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分析和数值仿真,分析了竞争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场中的两家合资银行都会受益,但是外资银行所占比例高的合资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具有更高的客户甄别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并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外资银行所占比例不同的合资银行,向市场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的价格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两家合资银行主要在各自所占市场上进行竞争。外资银行所具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正逐渐通过竞争效应被我国商业银行所掌握。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和Pagano模型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四川1989~2008年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四川农村金融相关率、资本边际产出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储蓄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四川实际情况的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采用农村信用户占比来度量农村信用环境,利用陕西省40个区县2011—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信用环境、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用环境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即农村信用环境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信用环境还能够通过农村金融效率渠道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并且农村金融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信用环境的优化能够推动金融资源内生地向农村经济配置,为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基于Panel data的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自由化期间,不同组织结构的银行所受到的影响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期间的利润有所增长,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的利润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金融自由化带来了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竞争使银行业的利润重新分配,导致了不同治理结构的银行利润不同。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Chinese banking sector during the post-reform period of 2000–2005.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all the determinants variables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banks profitability. However, the impacts are not uniform across bank types. We find that liquidity, credit risk, and capitalization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state owned commercial banks (SOCBs) profitability, while the impact of cost is negative. Similar to their SOCB counterparts, we find that joint stock commercial banks (JSCB) with higher credit risk tend to be more profitable, while higher cost results in a lower JSCB profitability levels.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study,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size and cost results in a lower city commercial banks (CITY) profitability, while the more diversified and relatively better capitalized CITY tend to exhibit higher profitability level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is positive, while growth in money supply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SOCB and CITY profitability levels.   相似文献   

13.
We are dedicated to revealing the impa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systematic risk on commercial banks’ stability in China,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We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derived a theoretical mechanism from this model revealing two distinctive patterns of the impacts determined by the profitability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the impa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systematic risk on banks’ stability in China are linear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a positive expected risk premium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conversely, the impacts can be linear, U-shaped or cubic when the expected risk premium is negative. We make three propositions to analyse the patterns and conditions of these impacts in detail.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do not focus only on the banking industry but also on individual commercial banks. The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n both the banking industry’s and most individual commercial banks’ stability are U-shaped, and the impact of systematic risk on the banking industry’s and on only one commercial bank’s sta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linear, which confirms certain conditions mentioned in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Finally, the study’s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article to future study are also mentioned.  相似文献   

14.
Financial technolog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finance i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s model.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has influenced the behaviour of commercial banks. It has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it has promot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is paper, it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nks through positive analysis. As well as to explore how the age of enterprises listed and enterprise life cycle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nk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ata of China's A-share listed banks from 2011 to 2021 using a two-way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 that financial technology promotes bank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eanwhile, the age of enterprise listing and enterprise life cycle play a positive moderating role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promoting bank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per,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the number of monthly active users of mobile banking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nks, which enriches the study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nks.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给中资商业银行带来了学习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压力。但双方各有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合作将会促进双方的发展进步,因此,加强中、外资银行的金融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方式。根据1993~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银行盈利、经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费用率下降,提高了中资商业银行高管的平均收入、并对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建议中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中,能够妥善处理与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平衡关系,但又要注意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问题;在竞争中能够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进行自身管理机制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型,最终能够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合作中,能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促使其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改革备件下,本文站在银行的角度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定价模型,以此帮助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本文首先基三种贷款定价模式的比较研究,归纳提出了适合区域性商业银行特征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理念——“基于同业竞争的贷款定价法”;其次,探讨了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的微观因素,如资金成本、违约风险、预期收益等;第三,综合市场结构和风险度量两个主要因素,利用审断回归分析建立同业竞争贷款定价模型;最后,采用某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说明使用这种基于同业竞争的贷款定价模型是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银行和省际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高盈利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持续良好的增长使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而政府对存款利率和民间金融等的严格控制,使商业银行处于供不应求和相对垄断的地位。这些是商业银行利润持续走高的最主要原因。虽然2003年开始的银行业改革使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仍不是自主经营的真正企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是宏观和政策环境给予的,这也是银行的高利润备受市场批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侯晓辉  李成  王青 《金融评论》2012,(3):14-28,123
在控制了影响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宏观经济及其他个体特征变量的条件下,本文考察了样本期间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国有控股、公开上市、市场势力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程度与方向。研究发现:在当前金融制度安排下,商业银行向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反而轻微地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性;国有控股与公开上市对银行的盈利性均具有正向影响;随着多元化竞争体系的形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而中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态度越是谨慎,风险承担越是适度,其盈利性就表现得越好。在推进商业银行市场化转型的进程中,需要关注国家整体金融制度的顶层设计问题,同时有效控制银行的经营风险,以实现其盈利性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4年49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收益因素、风险因素及收益风险综合因素方面,分析非利息业务对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部银行样本来看,非利息业务发展对于收益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收益提高主要源于手续费和佣金业务,但对风险影响不显著;对于国有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在增加了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风险,收益提高主要来源为手续费和佣金,风险增加主要来源是其他非利息收入;对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对收益、风险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都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农村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降低了银行风险,且银行风险降低主要源于手续费和佣金业务,但对收益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田杰  陶建平 《经济经纬》2012,(1):108-111
笔者使用来自我国2006年~2009年1883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密度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用人均金融机构网点数表示的农村金融密度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密度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边;农村金融密度通过增加贷款数量和提高信贷配置效率两种途径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跨地区的实证分析发现,东、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密度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而中部地区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