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2):194-202
为揭示工业污染的空间溢出规律和环境规制的空间梯度效应,文章以2003—2016年我国285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热点分析、莫兰指数、空间杜宾模型、工具变量等方法分析环境规制与工业污染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工业污染具有向环境规制弱地区集聚的趋势,主要集聚在华中和华北地区,工业污染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由华中华北地区向全国其他地区蔓延,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已有多个城市成为工业污染热点、次热点区。②工业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相较于2003年,2016年工业污染的空间依赖性更强,说明工业污染的空间溢出具有加剧的趋势,部分城市存在"污染避难所"的风险,需要引起地区政府的高度关注。③环境规制对工业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距离上呈现为"倒U"型关系;在150 km范围圈内环境规制对工业污染的溢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距离衰减;由于环境规制对污染企业具有"挤出效应",在150 km以外环境规制的作用发生逆转;450 km以外环境规制的溢出作用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2.
柳清  陆明 《技术经济》2019,35(10):83
研究城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耦合生态源地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能有效契合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均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旨,促进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改善。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等级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整体和局部集聚特征以及趋向特征,并探析其空间自相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热点”区呈大规模集聚、集中连片式的格局特征,西部“冷点”区呈小规模集聚、零星分散式的格局特征;东部“热点”区趋于居中趋向,西部“冷点”区趋于北偏西58°定向趋向;生态源地“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不同时序的生态空间功能优化方法,拓展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地理》2021,41(5):134-144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10年长三角25座旅游联盟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修正DEA模型测算了城市旅游效率,并运用ESDA-GIS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效率呈现提升态势,源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②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冷点区向赣北、皖南集聚.规模效率的热点区位于赣北、皖南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上海周围;③城市旅游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是旅游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子.通过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产业链和优化投入要素比例等可有效推动长三 角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丽君  秦耀辰  张金萍  张艳 《经济地理》2011,31(8):1301-1307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基于河南省2000—2009年年鉴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资料,构建以地方学习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采用Moran指数和SLM模型等分析了期间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格局变化、两位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点,以及工业集聚的学习型区位因子特征。研究认为: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区位选择研究的新思路,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Moran指数与SLM模型辨识了产业集聚的地域、验证了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态势明显,经历了倒"S"型的发展演变,各个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各制造业集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学习能力、集聚经济、地方学习环境和资本投入是当前促进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与辐射源,城市群又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大都市区的溢出效应及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特征有助于为区域发展决策与战略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在“六普”分县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口等要素资源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现象显著,但在城市群内部大都市区外围区县形成新的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影响经济空间格局的各因素中,除要素投入、政策、集聚经济等因素外,区位条件也有重要作用;是否邻接大都市区这一虚拟变量通过了检验,除了说明区位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外,也进一步证实了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技术经济》2015,(12):47-54
从理论分析入手,将所有制因素纳入协同定位模型和产业密度模型,推导出内资工业和外资工业共同集聚的理论机制和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内资工业集聚与外资工业集聚可从彼此的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中获益;内资与外资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内资工业集聚与外资工业集聚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出:地方在工业发展中要集中发展优势所有制工业、重视内外资工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金融机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NNI、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热点聚类等方法,研究1998、2008、2018年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及热点分区,采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金融机构总体和细分行业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空间集聚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金融机构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郑州—焦作—新乡和邯郸—邢台—安阳为核心的集聚区。(3)城乡居民储蓄是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通联系、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科技投入、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较弱。(4)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一致,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业倾向于布局在高等级城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其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城市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我国建制市为样本单元,基于空间相关性分析视角,利用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6年我国市域单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从全局自相关看,市域单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增强趋势。(2)从局部自相关看,市域单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集群变动主要依赖于空间邻近性;HH集聚型主要集中在东部,LL集聚型多分布在中部和东北,地区间差异依旧显著。(3)从冷热点看,市域单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冷热点空间分布规律极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开始向中西部延伸;冷点区由中部向东北转移,集聚程度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00—2014年江苏省57个县(市)地域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相对发展率指数探究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演化规律,结合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差异逐渐增大;2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其水平高(低)的县(市)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冷点区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热点区则向苏南地区靠拢,且两者范围均在缩小,苏中地区在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之间转变;3财政支农、农业金融贷款、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投入、道路基础设施等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邻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也影响着本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将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分别建立全域和局域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34个城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集聚规模的依赖性较大;工业的集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2001—2012年中国30个省会城市作为样本,在分析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对空气污染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考虑空气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实证分析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空气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长江以北形成了高空气污染城市的集聚区,华南地区是低空气污染城市的集聚区.(2)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张对空气污染具有显著影响,经济增长与空气污染之间呈现倒N型的三次曲线关系,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空气污染的改善.(3)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道路面积在2001—2012年期间大幅增长,并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但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各种优质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群要素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造中,发挥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蒂伯特选择"机制的用脚投票功能,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区际互动,助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Getis-OrdG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探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分布及演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靠近欧洲的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具有西稠东稀的空间格局;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集聚区,西伯利亚西部、西北联邦区,以及南方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形成人口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低集聚);从联邦主体(省域)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2年俄罗斯93个联邦主体在总体上人口不均匀性的空间格局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中央联邦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区高集聚区的一级行政单元个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带。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人口分布指数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探究湖南省1982—2010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2年以来,湖南省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梯级递减,高值区范围扩大,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在人口增速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低、中、高值区人口增长速度依次递增,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3)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热点区有所增加,冷点区有所减少,冷热点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人口分布不均衡化趋势加剧;(4)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格局及变化的因素众多,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不均衡的经济发展不断重塑着人口分布格局,渐进式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人口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是促进湖南省人口分布格局优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熵值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并测算浙江2003、2012年浙江省各县乡村性,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乡村性水平的空间分异,并以市场力、行政力、内源力和外动力四维探究了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乡村性指数格局较为稳定,但差异较大,由东北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向浙西南地区逐渐升高。2浙江全省乡村性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乡村性水平地区的集聚,且2003—2012年全局空间集聚态势增强。浙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态势日趋稳定,形成以环杭州湾的乡村性冷点区,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以云和县为核心的浙西南乡村性热点区,为全省城镇化"低地"。3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和对外贸易等是驱动浙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