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博 《企业活力》2006,(10):36-37
网络促销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向虚拟市场传递有关商品和劳务的信息,以启发需要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的各种活动。随着汽车销量不断增长,汽车厂商加紧了在国内构建营销服务网络的步伐。2005年汽车行业网络营销总投入超过6亿元人民币,其中网络广告超过3.5亿元;在北京,60%以上的用户买车前上网查询相关信息,通过新浪易车网上购车平台查询购车信息、找到经销商的潜在购车用户超过20万人其中直接提交购车意向的超过5万人。互联网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汽车经销商市场推广手段,但国内汽车网络促销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汽车网络促销中的策略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4S店在消费者购车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质量低劣配件,不经国家CCC强制认证,"低配"改"高配",事故车、二手车经过改装后当作新车销售,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给汽车安全造成极大隐患的现象,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消费警示,值得消费者借鉴。在购车前,要认真阅读原厂装备表买车之前先仔细阅读想买车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被调查者需要更加直观的定制化内容,更加简明的网上信息,希望选车比较过程更加简单,希望能与经销商进行在线交流因为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网站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不得不通过各种各样的线上和线下服务来帮助自己做出购车决定。2012年圣诞节,咨询公司埃森哲在纽约公布了这样一个最新全球调查结论。根据这项调查,如果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内容,满足消费者特定的购车偏好,同时该行业能够参照零售行业,广泛使用网络聊天和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站等创新在线服务,那么消费者  相似文献   

4.
林雷 《经营者》2013,(1):56
了解消费者对汽车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是现阶段调查的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一个合理准确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时近年关,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期待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利激销售。其中,"零利率、零月供、零首付"的汽车金融不仅为经销商拓宽了利润空间,也让很多消费者提前实现了购车梦想。在我们最近一项汽车消费信贷调查中,84.6%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贷款购车的方式。现在,国内消费者贷款购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汽车金融的概念逐渐被大众熟知并接受。随着业内对汽  相似文献   

5.
北京消费者汽车选择偏好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且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世界各大汽车集团都争先恐后地进入中国,并纷纷推出各自的名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汽车销量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探索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的选择偏好,分析消费者更喜欢哪一国、哪一公司品牌和哪种类型的汽车,以及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信息来源,并建立一个用于分析消费者购车偏好因素的模型,测试对消费者汽车购买偏好起影响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神器天降     
当一个属于汽车网络销售的时代被开启后,人们可以在家门口等待配送公司敲门,享受一下"神器天降"的快感了。宝马公司前不久宣布了将要通过网络销售汽车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第一个念头是,4S店要完蛋了,虽然4S店准备了咖啡、茶、按摩座椅和免费午餐,但那是伺候保养和维修客户的,当汽车制造商把销售转移到网络上之后,已经习惯了网络化生存的潜在购车消费者,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网购吧。  相似文献   

7.
《巴蜀质量跟踪》2002,(3):30-31
入世使得汽车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私人购车市场。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愿意在入世后一段时间内购车;汽车的性能和适用性将成为选购汽车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我们这次特意选编了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的轿车油耗对比实验,希望能够为欲购车的消费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33):70-71
电子商务在汽车的营销和流通领域的应用,将会给汽车生产厂家,营销商和汽车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便利的购车条件,会有利拉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消费。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汽车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成长发展优势,是2l世纪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展快速成长的有个性化服务特色的营销务所必须采取的有效途径,理应引起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销售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汽车商业评论》调查一千位消费者,发现购车成为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压不住的渴望,因为车就像手机,别人都有,你能没有吗?在向汽车业专业人士问顶之际,《汽车商业评论》同时抽样调查中国汽车已经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对于未来的购车态度。  相似文献   

10.
如何留住客户、让客户继续选择本品牌的产品,正是目前市场条件下客户关系管理的新要求如果说,之前的中国汽车发展更多地是在满足消费者的首次购车,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汽车市场正逐渐向二次购车转变。如何留住客户、让客户继续选择本品牌的产品,对车企的客户关系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知道,在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板块,经销商以前更加重视对潜在客户的挖  相似文献   

11.
秦邦建 《经营者》2006,(19):66-67
李斌表示,易车将进一步巩固在新车购车资讯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扩展二手车和易车会业务,联手汽车厂商、经销商、消费者、传媒共同打造一个互动的共赢平台。  相似文献   

12.
限购政策不仅给准备购车的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未曾预期的改变,也极大冲击了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当然,挑战和压力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消费者刚好可以借限购来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有购车的必要,从而能更加理性地购车。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也可以借这样的契机,实现汽车产业的结构性变革,使得整个产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佳蕊  高乐泉  刘妍  李彬  杨忠敏 《价值工程》2019,38(19):220-223
文章在研究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问卷从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自身以及政府政策三个角度对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因素进行信息收集,之后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对新能源汽车了解程度、环保意识、新能源汽车价格、技术、安全性以及限号政策、购车补贴等因素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论,对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消费研究表明,无论是电视广告、报纸新闻还是网络信息,消费者对任何一种信息表达的关注时间不超过五秒钟,如果你不能在五秒钟的时间之内让消费者对你的信息产生兴趣,消费者的下一个关注点就会旁落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5.
融化的车     
对于消费者来说,贷款买车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各种个性化汽车信贷服务也相继展开,一场围绕汽车金融展开的竞争也在火热上演,“零首付”“零利率”“贴息”等优惠字眼不断挑逗消费者的眼球,也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面。然而消费者对于这类名目繁多的汽车金融业务是否认同,是否会利用这种业务在购车时为自己买单呢?本期《汽车消费报告》与12580生活播报联手展开的调查,就从“汽车金融”这个话题说起。  相似文献   

16.
袁雪 《经营者》2014,(24):23-23
又是一年双11过去,各大汽车电商平台估计都还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丰收的喜悦里. 汽车跟衣服化妆品一样可以在网上浏览、下订单、放入购物车并完成网上支付,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的确改变了此前的购车流程,使购车效率大大提高了;对于厂家,算是多了一次品牌露脸的机会;对于经销商来说,多卖出几辆车何乐而不为;对于汽车电商平台来说,又一次刷新了在公众心中的存在感.  相似文献   

17.
《经营者》2013,(22):255-255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以及国内外汽车消费理念间的相互影响,中国汽车整体消费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呈多元化和个性定制化趋势。消费者对汽车各种性能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质化的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领域,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监督与选择》2011,(9):152-153
今年8月,国内最大的汽车网站汽车之家与中国汽车质量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受中国汽车质量网的委托,汽车之家开通质量投诉信息平台,以帮助中国汽车质量网收集更多的汽车产品缺陷信息。中国汽车质量嗣将会报据相关投诉信息.帮助消费者协调与企业之闻的关系,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也会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及时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转交,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有关方面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9.
1.汽车三包期究竟从何时算起?答:从什么时间开始计算三包期会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具体利益造成不同的影响。实践中,一种情况是双方签订了买卖合同、消费者付了购车款、经营者开具了购车发票,消费者当日就提走车辆,双方交易完成,这种情况下从开具购车发票起计算三包期一般不会有任何争议。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经营者原因消费者当日不能提走车辆,双方交易实际没有完成,这种情况下还从开具购车发票起计算三包期消费者的权  相似文献   

20.
《城市问题》2012,(2):103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近日在新华信汽车市场研讨会上透露,为了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国内一些大城市今年很可能会制定"交通拥堵费"政策,他还建议,消费者应理性购车,并把需求当做购车选择的首要衡量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