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纳税人诉讼制度是公民财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财政民主与财政法治的重要途径。文章逐次分析了纳税人诉讼制度的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基础,指出“税收契约”、“税收价格”和“.税收债权债务理论’’都是纳税人诉讼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而宪法中关于人民主权、财产权、监督权的规定是纳税人诉讼得以建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方淑 《全国商情》2009,(21):125-127
税源联动管理机制是税收实践不断试验的产物,在实践中产生了显著的集合效应,然而以税收契约论视域,不难检视出当前税源联动管理机制中纳税人权利保障之缺乏。如何在新一轮的《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中凸显税收契约理念,保障税源联动管理机制中纳税人之合法权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收管理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税人与纳税人在税收博弈中存在两种信息不对称:纳税人占信息优势的信息不对称和征税人占信息优势的信息不对称,前者可能导致纳税人的纳税不遵从,后者则可能导致纳税人纳税不遵从和征税人征税不遵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收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对于前者,税收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大税收控管(包括税源监控、税务检查和税收处罚);对于后者,税收管理的重点在于优化纳税服务(包括税收宣传、纳税咨询和税务行政救济),最终达到消除或缓解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征纳双方的税收遵从度,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和征税人依法征税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良法之治的前提下,和谐的税收秩序就是指依法治税的状态。因为税法也是社会契约,而契约就是大多数人一致同意的结果,本身就意味着和谐。并且,税收法律法规所确立的税收秩序,是国家、集体、个人进行利益划分。并定份止争及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税务机关严格依法收税,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整个社会的税收秩序才得以和谐。  相似文献   

5.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税收对纳税人来说是一种负担,纳税人为最大限度获得利润,会尽可能地减少税收负担,税收筹划正是减轻税收负担、增加税后收益的有效途径。有效税收筹划以“税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效税收筹划要求筹划者必须考虑税收筹划对交易各方利益、隐性税收与非税成本。契约理论要求企业必须考虑拟进行的交易对交易各方的税收含义。而税收当局是对企业有税收影响的最重要的契约方。分析契约理论及其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并以企业与对其有税收影响的最重要的交易方——税收当局的博弈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契约理论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税收法治和纳税人税收筹划是一对存在紧密辩证关系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法律的市场之上,经济人理性选择和税收法治所追求的集体秩序之间的冲突,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审视税收法治和纳税筹划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存在纳税人纳税筹划的情况下税收法律体系运行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税收直接导致纳税人财产的减少,纳税人竭力通过税务筹划、避税和逃税,少缴纳或不缴纳税款,但是避税和逃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税收权益,造成了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因而国家致力于反避税.英美国家的反避税体系存在着对税收立法进行扩充解释的风险,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公平合理的反避税体系,应当在反制“滥用性税收安排”的同时,保护税务筹划的核心地带;应当确立“疑则利于纳税人”原则;应当使用排除法来划定“滥用性税收安排”与税务筹划之间的分界线;应当确立咨询专家组,以便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调整对“滥用性税收安排”与税务筹划之间分界线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晓君 《全国商情》2009,(9):123-125
税收适度原则是基于税收公平思想而产生的,在税收的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引入税收适度原则可以使社会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税收的获取与使用上总体对应.适度原则要求国家税权与纳税人的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以确保国家征税目的的合理性.税收负担的总量规模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质量与效益以及社会分配相适应才是适度的税收.税收适度原则作为税法中公平原则的下位原则,强调的是总体上对国家征税权的限制,因此应当将其定位为立法层面上的原则,通过对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和纳税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两个方面来形成对国家税权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税收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对税收文明的认识一般停留在精神文明的层面,远未提升到政治文明的高度,这是包括税收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长期流于虚拟化、形式化、表面化和低能化的根本原因。本文从还原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政治契约(利益交换)关系入手,论述了税收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分析了制约我国税收文明的现实因素,提出了建设税收文明的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对税收的理论解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权力关系说和契约关系说。从税收的本质和性质入手,对这两种学说进行了分析,认为“权力关系说”正确地解释了税收的本质,“契约关系说”则更能够解释某些社会形态下税收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对税收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辨析,并阐明了两种学说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税收征纳关对税收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工作的新形势下,处理好税收征纳关系,减少征纳矛盾,无论对减轻执法难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还是对强化税收的职能和作用,贯彻落实税收政策,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原则要以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为纳税依据。在反映支付能力诸因素中,唯有纳税人的收益最具客观代表性。所以,课以所得税在税收制度中最能发挥公平效应,从而实现税收的公平性。 一般来说,所得税收既能做到横向公平,也能体现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即指纳税条件相同的不同纳税人,其税收负担基本是相同的。纵向公平则指纳税条件不同的纳税人应得到不同的税收待遇,即所得多者多征税,所得少者少征税。 我国在征收所得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所得税的课税公平效应。本文试就相关问题作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同所得间界限模糊,计税方法和税前扣除不同,出现税收负担不公平问题,给税收征收管理带来了困难,也为纳税人规避税收提供了机会。如何全面修改个人所得税,使其更公平,更利于征管,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税收制度决定着纳税人对税制遵从度的差异,而纳税人的遵从度则是影响税源管理工作难度的主要因素。其基本作用机制是:税负水平及其分布的公平性影响纳税人提供税源信息的主观选择,税制结构的复杂性客观上为纳税人隐瞒税源信息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5.
税收核定是税收确定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目前关于税收核定的概念存在各种观点。对德国、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税收核定与纳税申报、推定课税的关系解析,有助于确定税收核定的概念。税收核定是指相对于纳税申报而言,征税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确定纳税义务人的具体纳税义务的一项行政确认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与古代税法不同,近代税法的诞生伴随着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关注国家债权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近代税法开始摆脱古代税法赤裸裸的财产征收与掠夺,开始关注纳税人的权益。从近代税法的立法进程、价值分析以及对古代税法的突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代税法是从古代侵权法的税法到现代债权法的税法的过渡:国家税权开始得到制约,纳税人权利开始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带来的消费和商业模式变化,增加了跨境贸易增值税的税收遵从负担,并扩大了纳税人不遵从的空间。面对数字经济给增值税税收遵从带来的诸多挑战,欧盟持续展开税改行动,试图建立一个针对单一市场的更简单、健全、有效的增值税体系:通过提供增值税一站式服务、建立增值税反向征税机制、实施小企业特别计划、推行电子发票、加强信息合作与协税义务等具体措施,进一步简化和统一征税程序,降低合规成本和行政壁垒,增强信息共享和行政合作,提升整体税收遵从度,进而促进增值税体系实现顺应数字经济的现代化升级。借鉴欧盟的增值税改革思路,中国应建立健全针对跨境数字服务的增值税制度,进一步优化增值税税制,全面降低税收遵从负担和合规成本,加快信息共享机制和系统建设,并积极提高纳税主体的自愿遵从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国与国之间的宏观税负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从经济发展阶段、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判断,我国的宏观税负与变动趋势比较合理。从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来说,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从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关系度量,个别纳税人和税种的税负有降低的必要。从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搭配来衡量,非税收入偏多。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税负分配结构来判断,我国必须建立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模式。从财政支出的用途判断,需要财政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9.
纳税人行为方式研究在整个现代税收管理理论和税收管理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纳税人行为方式是"的",税收管理的各项活动是"矢"。税收管理是为着使纳税人的行为方式向有利于政府税收目标的实现而设计和实施的。通过本次实证调研发现,纳税人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规范纳税人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税务机关的责任,也是纳税人和纳税人所在单位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