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顾客、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及程度各不相同。在评价企业经营者绩效的好坏时,仅以股东利益至上为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的唯一标准,显然是片面和不科学的,在实践中这种以股东利益至上为目标的企业绩效评价方式已经不断显现弊端。国有企业本身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这要求在评价企业经营者绩效时,  相似文献   

2.
讲到企业利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股东利益,仿佛股东利益代表了企业利益。但在实际价值链中.企业利益中不但包涵了股东利益。还包涵了社会政府利益、顾客(销售商)利益、配体供应商的利益、员工利益,显然企业利益代表一个经济群体的共同利益。企业与其他四方的利益:即价值关系如果中断了的话,整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将无法运转,各方利益难以实现。企业存在也就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唯一存在目的,还应最大限度地增进除股东利益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其他社会利益主要包括员工、顾客、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是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一致的。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目标要从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当然,股东也是利益相关者的一部分。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表述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外,还应对社会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利益相关方 利益相关方是指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包括并不限于:消费者、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债务人、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并可以分为内部利益相关方(如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如股东)。  相似文献   

5.
企业财务目标是公司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财务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历史上看,企业目标经历了由股东利益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企业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拥有众多的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如:作为出资人的股东利益、作为代理人的经营利益以及作为劳动的职工利益等。这种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改变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的企业经营形式,形成了以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又必须顾及经营和劳动利益的企业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7.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各种权利和利益,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的战略导向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在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两种模式:“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其中“共同治理说”认为,公司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应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公共利益集团、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9.
陈志军 《公司》2001,(10):11-11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扩大企业资本金来源,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制度。目前企业实行的员工持股有多种形式,既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股权由员工持有的,也有部分股权由员工持有的。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员面效应,尤其是全员持股更是如此。全员持股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员工自身难以协调其作为股东和雇员双 重身份的利益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的载体是公司制企业。在公司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如股东、经营层、雇员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利益追求是有差异的,作为股东…  相似文献   

10.
李慧萍  田滨垚 《活力》2006,(2):94-94
一、创新型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的财务管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财务主体不仅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政府、顾客,还包括社会公众,因此创新型财务管理目标为:1.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即不仅追求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要追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的最大化。2.担负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教和福利事业以及赞助社会的慈善事业等,在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同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管理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的企业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与内外部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方存在着矛盾冲突,这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实现自身利益时,受到制  相似文献   

12.
迟忠波 《中外管理》2014,(1):113-113
公司与公司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吗?其实,二者看似有相同的利益,但当公司实际运作起来后,人们会发现,有时候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是冲突的。甚至个别股东会为了自身利益,损害公司利益。  相似文献   

13.
企业活动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企业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以及员工与股东利益的调整行为,由于各种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当这些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拉帕波特教授正式提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自此价值管理开始成为财务管理的热门话题之一。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利润的短期性缺点,强调长期现金流是股东价值的本质。然而过分强调股东价值的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股东价值的强调可能会导致公司大餐裁员,大大毁损了员工价值,员工价值即员工对企业忠诚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文章主要论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的缺陷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以"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制企业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股东总是期望经营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从事经营和理财活动,但经理人往往却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的利益,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而股东也常常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忽视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从而也会伤害到经理人的利益。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及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其权利主体是与公司有某种利益关系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系在股东之外,现实或潜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受公司的决策与行为影响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8.
黄伟亚 《财会通讯》2010,(2):158-160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但并不是企业价值的唯一关注者,企业的存续与发展,离不开管理层和员工的参与。在推动企业价值增值进程中虽然与股东的作用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企业收入分配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价值增值需要,偏离价值增值的收入分配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传统治理模式下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分享模式已无法适应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要求,对企业收入分配激励进行探索性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商业格局下,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主体不再是单独个体,而是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均衡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陈丽 《财会通讯》2008,(7):39-40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财务目标困境 目前对财务目标的阐述主要有基于股东价值取向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观点。随着新经济与新企业的兴起,基于股东价值取向的财务目标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诸多质疑,如利润最大化导致短视行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经营者无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激励等。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广泛认同与接受后,股东至上的理念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各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目标观点应运而生,并在现实中显示出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