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财政分权:促进国有企业效率提高的可置信承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改革。财政分权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导致地方政府间争夺经济资源的竞争。这种竞争提高了救助低效率国有企业的机会成本,可以作为一种承诺机制,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体系中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逐步完善,逐利性的经济资源流动性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性分权,这就赋予了地方政府独立的经济利益。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竞争引发了GDP竞赛,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不同于国外联邦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投资驱动型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资金的竞争。以中央政府满意和地方经济控制权为利益函数的地方政府更重视短期性的、显性的经济增长,这就异化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并不把依靠培养税基而增加的税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是首选债务融资。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需求在政府垄断金融资源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并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环境污染与财政分权、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正向影响,表明财政分权会导致地方政府忽视环境保护,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应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既要以多目标激励机制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又要通过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来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政府诱致型的波动是对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合理的刻画,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波动的根源.利用1994-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经济具有双面作用,一方面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导致中国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根源是分权体制本身.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和预算软约束的相互作用会激励地方政府无论在经济衰退期还是繁荣期都采用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正是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增长"竞争为实质的"晋升锦标赛"有效地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这种竞争模式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也带来社会矛盾的加剧。基于中国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制度前提,本文提出地方政府应为"居民满意"而竞争,该竞争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在为政治晋升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辖区居民的利益,促使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发生改变。这种竞争模式,加强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的监督,促进地方债务向更注重效率、结构更合理和管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分权式改革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总结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成功经验在于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但是经济分权并不能有效缩小城乡、地区与贫富差距,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口不能自由迁徙,对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不能实现"用脚投票"效应,从而影响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激励作用。文章指出只有在人口自由迁徙的条件下,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才能有效激励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在认清分权式改革与人口迁徙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设计下一步的改革方略,有利于中国真正走出一条大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财政分权在保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一些与财政分权体制相配套的辅助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省以下改革相对滞后,降低了财政分权体制的实施绩效。推进县级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理顺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而持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率,还可在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引资竞争下的外资流入与政府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FDI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分权制的财政体制下,FDI也由此成为各地方政府争夺的重要资源。本文从微观经济框架出发分析并检验了地方政府对FDI资源的竞争以及由此对地方政府的收益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认为,对FDI资源的竞争使地方政府制定了过于优惠的引资政策,从而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益。这种竞争以及收益的损失会随着跨国公司预期技术转移水平和当地国有企业比重的增大而变得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以后地方政府投资逐渐演变成为我国投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面板数据实证方法分析了1994年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由于处于投资竞争的现实使得其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过于偏重,而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较小,从而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张为杰 《经济前沿》2012,3(3):94-101
政府分权是实现我国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分权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结构-行为-绩效为分析框架,从激励与约束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认为,在分权激励下,地方会展开“中国式的政府竞争”,并过多的保护资本,而忽视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的产权。非均衡的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前期能够实现公众与地方政府的共容利益。随外在约束条件的不断变化,在原有的激励模式下,“包容性增长”被“排斥性增长”所替代。在缺乏公众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带来激励偏差会加大。因此,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Risk, whether market or political,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private investment decisions. One important risk, subject to control by the government, is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hold-up problem: governments can force utilities to shoulder burdensome taxes, to use input factors ineffectively, or to charge unprofitable rates for their service. To attract private investment governments must be able to make commitments to policies that are nonexpropriative (either to contracts that guarantee very high rates of return or to favorable regulatory policies). These commitments, of course, must be credible.

Judgments about the credibility of commitments to regulatoty policies are based upon two political factors: regulatory predictability and regime stability. Regulatory predictability implies that the regulatory process, in which prices and levels of service are set, is not arbitrary. If the condition of regulatory predictability holds, then investors can forecast their returns over time and hence can calculate the value of their investment. If there is regime stability, then there is minimal risk of wholesale changes in the way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dustry—the most extreme type of change being the denial of property rights, or expropriation. We argue that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ulatory process are, in turn,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regulatory predictability: agenda control, reversionary regulatory policy, and veto gates. Moreover, regime stability is also, in part, a function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We examine our theory of political risk and regulatoty commitment by comparing the cases of Argentine and Chilean electricity investment and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革命,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革”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经营体制(“大锅饭”体制)的“命”。国有企业改革依次进行了企业身份转换(企业与政府关系变革)、企业经营权变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三阶段革命,使国有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目前,这三次革命还远没有完成,需要加大加强加深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10—2015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补助与R&D研发数据,分析了中国供给侧改革中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与策略选择的引导激励效果。研究发现:随着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企业进行R&D研发投入的意愿得到加强,开始偏好长期研发投入。创新补贴认定与考核标准相关政策机制落地,地方政府的无效创新补贴激励机制被抑制。在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对创新长期驱动与短期经济效益进行理性权衡抉择,减少了外观设计专利等策略性创新成果的产出。本文进一步通过对产权性质分组还发现:供给侧改革后,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激励最为突出,大幅度增加了专利的申请。而民营企业则通过扩大长期研发项目的投入和聘用储备技术人员,为下一阶段的创新研发作铺垫。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推动民营企业投资扩张是造成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以2004-2011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实证分析了地市级政府面临的政绩压力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政治关联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政绩压力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后,地方政府政绩压力影响辖内民营企业投资,政绩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压力越大时,辖内民营企业过度投资越严重。政治关联弱化了政绩压力对民营企业投资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政绩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压力时,政治关联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程度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地方性政治关联对政绩压力推动民营企业投资扩张的弱化作用更为显著。政绩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压力增大时,地方政府同样有着强烈的动机推动非管制行业民营企业扩张投资。信贷资源在政绩压力影响政治关联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的相关结论对于理解地方政府推动企业投资扩张造成产能过剩以及政治关联的经济后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Property rights are essenti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vary with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We develop and test the claim that government partisanship influences the security of business firms' property rights: the perceived secur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s when right‐wing parties take power and declines with the election of left‐leaning parties. Unlike research that uses country‐level aggregates to draw inferences about the determinants of secure property rights, we analyze survey responses of over 7,400 firm owners from 73 countries using a nove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 We find that the political partisanship of the government in power strongly affects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firm owners a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that their property rights are secure under right‐leaning governments. Our results are robust to firm‐ and country‐level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well as controls for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at might induce more stability to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the number of checks and balances (veto players) in a system. Overal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usiness owners' beliefs about the security of property rights are highly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government partisanship.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将中央政府的若干治理手段嵌入到地方政府地价决定函数中,对财政收入最大化与地方政府地价竞争的治理策略做比较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地价决定中具有产业间边际财政总收入均等化的动机,适度提高农地征收价格以及服务业税负,有助于压缩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空间。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只对那些租赁而不是持有地产的经营者才有效,可以考虑适度增加住宅所有者的税负来实现“增税降费”的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同时继续维持对营业场所以租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8.
杨羽頔  綦勇  杨硕 《技术经济》2021,40(11):122-132
环境规制既能促使工业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也会加重其财务负担.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弱化环保投入造成的财务负担,是科学处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关键.本文从源头端政府创新激励与末端产业化环保治理两个维度,讨论企业环保负担的弱化机制及国有企业的异质性,并手动收集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源头端技术创新激励及利用专业企业进行末端产业化环保治理两种机制能够缓解环保投入给企业财务造成的压力,但机制的有效性存在一定条件约束.国有企业的政策工具属性,会弱化源头端创新机制的激励效果.政府为发挥国企的环保示范作用,可能造成国企的末端环保投入过大,降低末端产业化治理的效率.随着更严厉的环保法规出台,地方政府可能给予企业过度的环保激励,进而降低产业化治理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相似文献   

20.
软预算约束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问题仍然存在。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引起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竞争提高了对亏损国有企业进行救助的机会成本,从而有助于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