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在这一战略实施10年之际,有必要依据其目标对该战略的绩效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取得更佳效果。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方法,考察1999--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对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庀市方面的绩效做出了分别评价。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部和南部经济开发的历程,结合我国西部的开发实际情况,可行到以下几点启示:1.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2.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加大各级政府对大开发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本身会给中部省份带来许多机遇,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中部崛起建议实现制度创新,强化“产业群”的集聚力度,推动中部工业化进程,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中部城市群建设。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应在农村经济结构变革和产业组织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以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市场主体的,能发挥西部区域优势,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农村经济结构,同时提升西部农业产业组织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参与全球化经济大循环。  相似文献   

5.
宋立 《西部金融》2006,(3):16-19
产业投资基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根据有关方面的设想,我国拟议中的产业投资基金是由"政府组织、招标管理、商业化运作的大型市场性投资基金".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精神,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较为发达的地区要抓住机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做好准备,力争早日推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与环境.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省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结构不断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结合西部12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取得的成就,对各省进行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反映12省市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差异,有助于解决西部各省产业结构的功能性分区,有助于国家和地区制定更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SS方法的西部地区产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西部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政策作用的显现,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但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滞后。文章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调整西部产业结构和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西部大开发前后相关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后,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显现,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同时,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而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而且二、三产业的效益及效率高于第一产业;此外,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横向比较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有经济调整速度不同是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的重要原因。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中央加大对西部的投资,政策向西部倾斜,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更是西部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微观主体得到培育和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和国有经济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由之路是积极推进西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为此,必须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章考虑了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滞后效应,通过构建带滞后变量的方程组模型,考察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呈正向非对称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同时佐证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表现为“需求追随”,说明在中国渐进式改革中,金融发展受到较大抑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西部银行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银行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银行市场结构的转变与该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西部地区1999~2004年银行市场集中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合成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银行市场结构转变确实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为进一步转变西部地区的银行市场结构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东部、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继续加快东部区域经济增长,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4.
在试图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这种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综合数据信息的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是通过动态OLS方法来估计的。对于西部来说,实证结果清晰地支持了在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控制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而且结论还意味着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单一方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95—200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方法,构造了财政分权、教育发展及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模型。综合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高等教育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存在跨区差异,即财政分权对东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同时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致中国层级教育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针对东、中、西部不同的经济特征,政府应该给予不同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现存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促进层级教育均衡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财政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单纯追求GNP或GDP的增长率之后,在当代,西方经济增长观念出现了向经济发展的融合趋势,这表明,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逐渐被淘汰,新的经济增长观念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和人文本质。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以往服务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文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影响,发现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其对GDP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有很大助推作用.因此,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媒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长期存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传媒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不力,导致传媒业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环境的抑制限制了传媒业市场规模的形成:传媒业经营的自我造血机能孱弱以及传媒对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间接作用发挥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欠发达地区传媒经济效益规模增长。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对西部地区各省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表明:碳排放对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的影响,除对重庆、贵州和青海的影响较显著外,对其他省份的影响并不显著;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而是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西部地区更适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计算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指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演进历程扣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各省区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之间关系,发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会扩大城乡差距,同时城乡差距的扩大也相应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相互作用在三大地区间呈现不同特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扩大了城乡差距;东部地区城乡差距抑制了经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扩大会刺激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