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和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整体辐射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中心地位不突出,中低城市流强度城市占多数。2区内第二产业辐射较强,呈现高集聚态势;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区内各城市地域分散,经济关联性不强。为了促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高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心职能指数、可达性、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引力模型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地级及以上16座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成渝经济区整合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即一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二级中心城市,消除行政壁垒,培育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渝两地之间发挥中转与承接作用的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合成控制法,基于经济区规划的政策实验,选取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组成城市两个方面评估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经济区政策对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作用,但政策效应存在波动;②经济区各个组成城市的政策效应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区政策对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③分城市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表明,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现状和政治背景,经济区中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按照经济区规划中设想的情况,尤其对于非本行政区域的城市,忽视行政区划所带来的政治壁垒的结果就是经济区政策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竞争力只有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才能得到提升。利用2012年统计数据,对长江中游四个省会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和合作进行了分析。首先,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四个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得分排名;其次,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指数测度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对合肥与其他核心城市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估测;最后,通过引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测度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为加强城市间的合作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2)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3)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城市财政是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范畴。其本质是以城市地方政权为主体的,利用价值形式直接参与城市剩余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集中性分配关系。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财政在我国的国家财政中所占地位日益增强。目前每年由城市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80%。城市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城市财政管理权限和责任的根本制度。本文主要指城市财政的预算管理体制。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在城市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铁路客运车次数据测度中原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吸附能力与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识别城市吸附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刻画中原经济区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的吸附能力总体偏弱,吸附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沿京广线和陇海线成"十"字型集聚,城市间联系表现出以郑州为重心的"三角形"格局,但郑州在省际联系中的中心作用较小,中原经济区内省际联系总体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犁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12.
新疆市县经济发展梯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来研究新疆87个市县的经济发展梯度及经济差异.通过计算各市县的经济发展梯度值,总结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划出经济发展的梯度分区,为制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Focusing on the topics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econom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highly selective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eography. It is shown, in particular, that dynamical approaches based 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s are useful for the study of the long-run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spatial economies dominated by c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国  赵群毅 《经济地理》2004,24(1):8-12
首先通过对山东既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思路的评述,结合目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城市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对山东省城市中心性的分析确定了6个省域中心城市,并对6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框架,并对各城市经济区的区内组织和以四条主要联系通道进行区际协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关注自贸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运用2003—2019年257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识别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第一,自贸区设立显著促进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并且在运用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第二,在影响机制方面,自贸区设立可通过经济集聚促进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第三,在空间溢出方面,自贸区设立对周围城市创新能力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表现为自贸区显著促进周围城市人均低端专利授权量增加。第四,在异质性方面,自贸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批次和区域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自贸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建设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空间经济新格局的构建,研究FDI的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对于激发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6年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对FDI能否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FDI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效果的产生有赖于当地FDI吸收能力的提升,FDI规模增大、人力资本累积以及企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发挥FDI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此同时,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及其门槛效应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有所差别。鉴于此,本文提出未来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培育企业竞争力,重视区域差异化发展,以更好地发挥FDI促进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甄江红  赵明  周瑞平  成舜 《经济地理》2005,25(5):690-69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文章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及12个盟市两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分析其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初步划分区域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经济区位特征及其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3,23(4):462-466,471
首先计算了江西周边各省会城市实力指数并划分出各城市的等级,根据强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对江西省受强经济中心的影响区作了划分,共包含3个部分。根据江西与周边省份的发展差异及区位比较,得出江西处于经济边缘区的结论,并总结了江西经济边缘化的表现。落后地区的发展,必须依赖增长极的出现,通过强中心与弱增长点之间建立“点—轴型式”的发展轴,依靠强中心的渐进扩散,从而培养出强有力的增长极,江西必须加强与经济核心区的联系。基于江西各地区分别与上海、广州、武汉三个通达最便利的中心城市问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提出了江西区域发展的空间轴线组合。江西的发展必须倚仗三个主要轴线的构建:广州—赣州轴线、南昌—九江—武汉轴线、上海(杭州)—上饶轴线。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划分与城市经济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旻  陈国生  陆利军 《经济地理》2008,28(3):430-433
通过数学方法求取湖南省城市14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指标评价及等级层次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选取6个中心城市,然后计算中心城市邻近城镇的空间影响力。再根据空间影响力的大小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察各中心城市的区域特征、现实条件、发展潜力,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