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日本社会很重视企业责任和企业的环境经营,要求企业在活动中尽量减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减轻环境负担,而企业也积极进行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日本企业通过环境经营理念、行动方针及环境经营实践等活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经营体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本文首先介绍日本企业重视环保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析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主要特点和课题。再对我国企业环境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性生产模式下的企业成本概念以及环境成本提出的背景,进而阐释了线性生产、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环境成本的不同内容;究其本质,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是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应是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必须坚持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3.
孙翔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85-86,89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随着中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它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就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不断完善中国的环保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会计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管理活动,又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所谓会计环境就是会计这一事物周围的情况,即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条件的总和,是制约和影响会计思想、会计工作、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的客观状况。从会计的整体来看,客观经济活动是会计要反映的内容,客观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要对会计活动产生影响;从会计的主体来看,会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会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和制约会计人员的观念与行为,最终也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5.
环境会计是在与环境相关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经过20多年的研究,目前还局限在理论层面上,从制度到技术和方法上还没有实务应用案例。文章从制度建设、会计要素及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方面研究环境会计的实务应用。  相似文献   

6.
企业环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论述企业环境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工作环境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剖析 ,提出了只有了解环境、适应环境 ,才能搞好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以后 ,我国将加速走向市场经济、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企业的理财环境 ,包括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将随之发生各种变化。充分认识和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的影响 ,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珍 《时代经贸》2009,(4):127-129
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环境会计发展的历程,调查了我国现阶段的工业污染源情况,了解到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四项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河北省农村环境的调查,旨在对河北省农村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到河北省农村存在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差、污染严重、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和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运用列联分析法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环境意识、生产生活方式、政府管理和资金等因素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茜 《经济师》2002,(1):221-222
联系到我国目前的实际 ,尽快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管理十分必要。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包括环境会计主体的确定、核算的对象及计量的基础和方法 ,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环境会计的报告及披露。文章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产业技术竞争优势的概念,并探讨其"规模-质量-价值"三维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产业技术竞争优势指数,利用熵值法设置权重,采用合成指数法计算产业技术竞争优势指数。以世界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国家(中、美、德、日)1996-2016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竞争优势指数及分指数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其中规模指数增长较快,价值指数次之,质量指数发展居于末位;美国、日本和德国竞争优势指数相近,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产业技术竞争能力处于劣势地位,规模维度方面中国与其它三国差距较小,价值维度差距次之,质量维度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2.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具实力的第一大经济体,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是德国两大支柱产业。德国在产品研发、品牌创新和外贸出口等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出口的产品具有高品质、高科技、可持续性、附加值高等特点。政策体系支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健全的产业体系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是当前最具潜力和最富活力的科技领域之一。德国联邦政府认为,从传统化石能源时代向生物经济时代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食品、化工、制药、能源、环保和商贸服务等众多产业领域。知识生物经济将提高国家竞争力。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推动本国生物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本文对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最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其研发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机制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相继提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对广受关注的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的最终目标均指向智能制造体系,然而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根据中国产业现状,着重指出了以产业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载体的重要意义,并对智能制造前景下汽车产业的变化与不变、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6.
智慧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发展智慧产业,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产业的基本内涵,介绍了智能制造、智慧制造、知识经济等智慧产业的相关概念,论述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产业的技术基础。然后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智慧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智慧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中国智慧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如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产品智能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智能化技术推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促进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加强分类指导,进行重点突破,提高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发展水平;开展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完善智慧产业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复杂技术产业的市场追赶态势研究:国际贸易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晗  王毅 《技术经济》2011,30(7):71-76
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探讨我国复杂技术产业的市场追赶态势。研究发现:我国复杂技术产业的市场追赶绩效明显,就产品和工艺都复杂的产品而言,我国出口额占全世界出口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2.41%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10.96%,产品和工艺都复杂的产品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46.43%上升到2008年的72.35%;从中、美、德、日、韩五国的比较结果来看,在产品和工艺都复杂的产品的出口总额中,2000—2008年间美国和日本所占份额都在下降,德国和韩国缓慢增长,我国快速增长,从第5位上升到第2位;从国际贸易平衡来看,在产品和工艺都复杂的产品领域,2000—2008年间我国成功地从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但同期日本和德国在此类产品上一直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我国和日本、德国在复杂技术产业领域的贸易顺差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8.
航空业对于作为工业强国的德国而言,无论在科技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3年1月,联邦德国政府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了经济和技术部组织制定的《联邦政府航空战略》,以期通过该战略引导和指导政府决策者及产业、科技、教育、经济等相关者,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加快推进高效、安全、环保、竞争力强的航空产业发展。通过对德国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争隋况进行简要综述,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提升航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沟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技术供需的桥梁。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先进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顾颖  房路生 《经济管理》2005,(18):82-86
本文以德国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两国装备制造业的不同竞争优势与劣势,同时也解释了影响两国装备制造业的差异化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文章根据两国装备制造业优劣比较分析,认为两国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劣势方面存在互补性特征。希望此研究能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