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对北京市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对近五年北京市十八区县人均GDP的泰尔系数进行测算。泰尔系数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时具有很好的空间可分解性.能将整个地区的差异分解成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以及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对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更加明了地说明总体差异的构成。泰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对北京市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对近五年北京市十八区县人均GDP的泰尔系数进行测算.泰尔系数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时具有很好的空间可分解性,能将整个地区的差异分解成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以及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对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更加明了地说明总体差异的构成.  相似文献   

3.
湖南县域经济得到了很快发展,但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本文对邵阳和长沙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地区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极大.具体体现在两个地区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等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实 《科学决策》2004,(3):30-33
青海省是我国的一个低度发展水平的省份。即使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不论是按人均实际GDP还是按实际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青海省都落在了后面。  相似文献   

5.
以1994-2006年间我国四大地带的人均GDP、制成品出口总额和制成品进口总额三者的变异系数为样本空间进行的VEC模型检验发现,地带间制成品贸易差异与经济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制成品出口贸易差异与地区差距互为格兰杰成因,地区差距是制成品进口贸易差异的格兰杰成因.综括来看,要素收益率变化与要素流动制约性、技术溢出与要素收益率非一致性是对外贸易结构差异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的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1997—2010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房地产价格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房价上涨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会使房价进一步上涨;房地产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区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房价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大;财政支出水平对房价的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影响较大,低的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土地出让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土地出让价格差异较大以及对土地供应缺乏有效控制。土地出让收入的区域差异加剧了区域间财政收入能力的横向失衡,也加大了中央政府均衡区域间财政能力的难度,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块浸透过11万烈士鲜血、走出了数百个将军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是一块有着18个县、市,人口、面积各占江西全省1/5和1/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3元和35元;这又是一块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01-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在职职工年人均缴费额、职退比、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对我国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化率对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在职职工年人均缴费额和职退比是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我国调整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缺乏科学的依据,具体表现在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外资与工资差异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并采用1994~2003年基于地区层面(我国28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对外资与我国工资差异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地区内工资差异的分析说明,在发达的东部和较发达的中部地区,这种影响未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工资差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使用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对外资开放度与地区间工资差异的检验结果表明,外资开放度的确是不同地区间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随着地区外资水平的增加,外资对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会逐渐增强。我们认为,外资引致工资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外资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不均所导致。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主动引导外资的地区流向和产业流向,有助于缩小外资引致的地区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人口跨省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向集中、备研究单元人口省际净流出规模和比重差异明显的特点。文章利用安徽省2001—2012年以县(地级市区)为单元的面板数据,以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为图变量,以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定量模型。研究表明:两者呈指数递减关系,随着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升高,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呈指数趋势下降;利用历史分析方法发现2001年、2004年、2009年、2012年回归系数绝对值在下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在降低;通过横断面分析发现经济欠发达的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大于经济发达的皖南地区。研究还表明人口流动是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从财政、土地、基础设施、税收、管理服务方面创造承接转移产业和发展内生产业的积极条件,是提高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留住发展要素,吸引人口回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作用方向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合理判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综合影响效应,文章针对1980-2010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各省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全部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其地区差异.然而,对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只有在达到一定门槛值之后才可能会降低其地区差异.对于这种在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中出现的非线性效应,文章从我国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体制视角给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In regional economic policies, equity issues are usually dealt with at the inter-regional level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regional mean incomes. This paper looks at an extra dimension of inter-regional disparity, that is the disparity among seventeen regions (Indian states) with regard to intra-state inequality. Variation in intra-state inequalities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a parametric measure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parametric approach has facilitated some further statistical tests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Lorenz curves. Dissimilarity among the states with regard to intra-state distributions has led us to look into rural-urban disparity within the states.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日益拉大的区域差距,从国家战略到地方政府竞争来分析区域差异化,为分析区域路径分岔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即中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内生出了区域差异化;国家战略的推行并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扩充了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实质上是一个异质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内生出了各地区域差异化的事实。国家战略是这种内生性的“核”,异质型地方政府是区域差异化的实现条件,而伴随的财政税收体制则是内生性区域差异化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田钊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7-12
改革开放后,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度的经济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文章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组间的差异。为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各产业的发展差异以及组间差异,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瑞 《特区经济》2010,(11):205-206
本文主要采用基尼指数度量了广西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地区经济差距在缓慢扩大,但比全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要小很多。本文进一步用1998~2008年广西各地市多个指标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城市化率、投资率和非农产业比重正相关,而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负相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广西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吴建新 《南方经济》2010,28(8):51-60
本文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服务业劳均产出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贡献三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服务业劳均产出增长率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三个部分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是促进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作用随资本积累的提高呈上升趋势;(2)效率虽然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较小,但却是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率差异的主要原因;(3)资本积累在不同时期对地区服务业增长的贡献差别很大,其作用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雪苑 《特区经济》2009,(11):22-24
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从产业结构、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FDI等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差异,虽然近年来经济差异受到重视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在短期内很难消除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垂直型区域产业分工、地理环境、人力资本的差异、市场失灵以及政策的倾斜等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新疆财经》2007,(1):29-32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征就是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这种差距的扩大是地理区位、历史、政府政策、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区域金融的角度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皖省例证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背景,对安徽省水库移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从长期看,农民纯收入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水利建设投资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显示,未来五年随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总支出等投入的较大幅度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呈现规模报酬递减趋势,但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到达万元以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仍然不足,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应通过建立稳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的长效机制,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间和项目间优先序等措施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