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如果客户说:“我没时间!”那么推销员应该说:“我理解,我也老是时间不够用。不过只要3分钟,你就会相信,这是个对你绝对重要的议题……”2、如果客户说:“我现在没空!”推销员就应该说:“先生,美国富豪洛克菲勒说过,每个月花一天时间在钱上好好盘算,要比整整30天都工作来得重要!我们只要花25分钟的时间!麻烦你定个日子,  相似文献   

2.
叶茂中 《广告大观》2005,(10):22-25
中国广告业在复苏后的二十几年内逐步走上正轨并日益迈向繁荣,然而推动这一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告人的生活却远远没有广告本身来得精彩:比稿、加班、熬夜、视疲劳、青春饭……他们打着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幌子,去尝试改变人们的观念、生活,自己却躺在人生的边缘遍体鳞伤。有人说,行业特点如此,进入者请慎重。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广告人的现状能否改变?就让我们从关爱广告人的角度出发,审视时髦光鲜外表背后的真实状况,真切询问:“广告人,你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告》2010,(10):165-169
本月观点:曾有广告人这样说过:现代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一个两极,即“外表越坚强.内心越柔软”。似乎周遭充斥着冷漠与挑战,但也更像是一个需要安慰与激情的年代,这让广告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广告就是卖幻想给右脑,使诱惑进入内心。一如我们将在本期中看到的:奥迪的快乐生活;STELLALUNA的魅惑引诱;竹叶青的君子之交等等。  相似文献   

4.
张鼎健 《广告大观》2005,(10):26-27
我说“不想做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可能没有人会反对,但是我说“不做想老板的不是好广告人!”就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为什么?因为很多广告人都在骂着做老板的。做广告就不能做老板,因为做老板就会剥削广告人。好像这些逻辑显得特别得合理?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广告现在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也极度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常以“无孔不入”或“侵袭”来比喻广告在社会上的现象。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没有广告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倒不是说没有广告我们这些广告人会失业,可能人们都会觉得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6.
董斌 《广告大观》2007,(4S):143-143
广告人的生活方式既紧张刺激,又充满乐趣。一旦喜欢上就会越做瘾越大,而发现困扰多过乐趣、感觉“不能承受之轻”时,可能就会一去不归。[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奥美的创始人奥格威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广告如果不能促进销售,那就不是一个好广告。”虽然这句名言被很多广告人每天默念,甚至是挂在嘴上。但是在客户越来越不情愿为创意买单的今天,给客户带来实际的销售效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  相似文献   

8.
婷婷 《中国广告》2010,(11):74-77
记得著名广告人孙大伟曾说过:“如果将Timberland的鞋靠近耳边,会仿佛听见森林里的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又或海边激起的浪花声……”  相似文献   

9.
万木春 《广告大观》2003,(10):70-74
1986年,是一个令中国广告人记忆深刻而又转瞬即忘的年份。说它令我们记忆深刻,是因为在这一年,由中国国际广告公司、纽约中国贸易和美国电通、扬&;#183;罗必凯广告公司合资创立的,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合资广告公司——电扬广告公司在北京粉墨登场;说它又让我们转瞬即忘,却是因为在接下的日子里,这些数量不多的跨国广告公司静悄悄地  相似文献   

10.
杨宁 《广告导报》2005,(5):38-39
有报道说,女性创造的社会总产值已越来越逼近男人的记录,所以今天的女性完全可以摆脱几千年来的“性别阴影”,与男人并肩齐驱。在中国,广告人的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女性广告人的数量仍呈递增趋势,而且在广告行业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核心。对于广告这个职业来说,女性也许具备很多优势,但我们还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与男性相比,女性广告人的职业生涯更容易遭遇瓶颈,在获取价值兑换中付出的代价更大。  相似文献   

11.
大雪纷飞之中,2011年的脚步已逼近我们,在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说房价,就是大米、食油、蔬菜、汽油的价格就足以让我们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不安。“这个世界会好吗?”“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的世纪之间已穿透黑暗的时光隧道,迄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台湾广告人林川森曾这样评价台湾本土的广告公司:现在的一些广告公司是“药局”而不是“诊所”,他们不能为客户诊断病症。而是客户需要什么药就卖给他们。所以得不到客户的信任。大陆四分之一的广告公司正面临被广告主替换的局面。相信也是这个原因。广告主在长期盲目地购买了各种“药物”后,也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13.
方棱 《广告导报》2004,(4):45-47
作为广告人,我们每天都在和“卖点”打交道,很多时候,面对的是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有经验的广告人是善于在同质化里找出差异的,但面对铺天盖地的“概念”战,人们也开始扪心自问,广告人是否只是在广告传播这一环节发挥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在企业产品研发的时候就开始介入,并最终帮助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浙商》2006,(4):48-50
“媒体报道对我们很不公,说我们整人过着“日进斗金,花天酒地”的日子。其实,有三分之一的温州煤商亏本,甚至血本无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纳崔斌 《商界》2008,(10):I0010-I0010
我相信,所有的广告人或营销人,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品牌的最佳传播途径:有趣,而且还不得不看。这样的地方不多,但我们找到了一个:公交移动电视。  相似文献   

16.
方录 《商业企业》2010,(4):47-48
有位著名的美国总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让广告人激动不已,并从此成为媒体教科书的不朽名言。但王家沙的创始人却不做广告人,做了生意人。  相似文献   

17.
许喜林 《中国工商》2003,(8):122-123
“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这名广为流传的名人名言,着实让许多理想青年投身到广告行业来——“我用青春赌明天!”也着实让许多小投资者创办广告公司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还着实让许多资源广告人用智慧成就事业——“爱江山也爱美人”……但是,大陆百万广告人中的大多数仍然没有达到富裕或全面小康水平;大陆五万多家广告公司中的大多数仍然惨淡经营,甚至亏损严重;大陆万余家媒体中的大多数广告人依然左右化缘,甚而四处碰壁……初步分析,原来大陆广告人拥有九大悲哀。  相似文献   

18.
许椿 《广告大观》2005,(10):46-47
广告人的生态环境不好,这个认识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广告业最早的“黄金年代”过去之后就形成了。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前,广告业不存在恶性竞争,广告人的生活、工作状态还是比较优裕的。可是当九十年代初中国广告公司的数量一下子从四位数变成五位教而且还在增长的时候,由于恶性竞争.广告人的生态环境伊于胡底.  相似文献   

19.
“每年有100多万人来就餐,我们的筷子有千里长,宾馆领导对我们挺关心,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得很愉快!”河南新乡九州宾馆员工自豪地说。面对宾馆餐饮部楼梯间的“回头是金”四个大字,有常客说:再来消费能见到总经理金建平;有美食家说:这里有常来常新的金牌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赵树明 《广告导报》2006,(12):70-71
关于“恶俗”广告的话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包括我的一些新同事在内,有时对客户认可的广告片,也颇有微辞,认为客户枪毙掉了“高雅”的创意而独独看中了“恶俗”的。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老广告人,我想我有必要也说上两句,不敢说以正视听,只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啊。作为广告人,广告就象是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听见自己千辛万苦拉扯大的孩子被人骂,心里边自然不爽,这有情可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