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芸  熊寿峰 《发展》2007,(6):60-61
2006年至今,我国政府针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面广的宏观调控政策,给过热的市场降温。中央政府通过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的调整与规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朝着更加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随着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对于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过高的城市,宏观调控已经慢慢地显现出它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了,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元素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的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成熟完善的数字经济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国内产业在出口贸易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应当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推进转型升级。虽然我国产业链较长,工业门类较广,但仍存在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活力不足、要素配置不畅的问题,大而不强问题在特殊时期下尤为突出。为此,需要通过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利用好国内市场补链强链,完善中国特色产业政策体系等措施促进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3.
陈涛  樊夕 《特区经济》2008,(12):92-94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以来持续快速上涨,政府及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抑制房价,但房地产泡沫并未显著萎缩。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调控工具以及政策时滞的异同,分析了导致中国货币政策低效的主要原因,在汲取日本的教训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增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没有经过这轮调整,就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经缓解,这是得了“政策急躁症”,因为它与现实相去很远。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金融风暴通过心理和预期、资本流动和收入增长等渠道对中国房地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宏观经济周期性下行时期,由于市场预期悲观和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房地产市场难免出现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交易萎缩、房价波动或下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减慢等周期性市场调整现象,以及收缩性的羊群行为。因此,政府要对上一轮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彻底调整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选择合宜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以扩大住房消费为突破口,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家电下乡政策正在成为政府部门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扶持我国家电业发展的杠杆。目前,在家电销售主力市场的一、二级大中城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保有率极高,单纯依靠自然消费量来支撑家电企业的生存,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房地产、股市等与家电密切度较高的市场也受到较大拖累.这无疑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购房者三方面对市场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国外的房地产市场失控实例分析了其危害,最后就我国的房地产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房地产业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政府调控,效果并不满意。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十年调控的历程,其次分析了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成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讨论了厘清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法律与政策等四种关系,有效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雷海亮  张海心 《发展》2008,(1):72-73
自2000年上海、深圳等城市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以来,西北地区如兰州、西安等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也逐渐升温。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进一步成熟。与之相适应,房地产评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无论是房地产的买卖、租赁、拍卖、保险、课税,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回调的影响,住房销售低迷,房价涨势逐步回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调整程度逐步加深。2008年下半年,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中央及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2009年较高的房价将有一定下行空间,随着房价的合理回归,政策逐步落实,自住型需求将陆续释放。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及其信贷现状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西安市建设改造的进程也逐步推进,为房地产业的深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场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特征。国家先后出台的政策促使着房地产市场和信贷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结合详尽可靠的数据对西安地区房地产市场及其信贷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西安市房地产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经济抵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作为预防通胀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复苏这段时期内,国家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优化,以达到房地产市场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近期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结合相关部门的研究,对经济复苏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在不再提"支柱产业",但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份量仍然非常重要。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就逐步进入大调整时期,趋势性回落态势明显。2014年,开发投资增幅逐月下降,全年降到10.5%,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远远低于2000—2013年间25%的平均增幅。在我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幅还达到了16.2%。进入2015年,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还在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新政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房价上涨太快,空房积压面积严重,过高的房价和空房面积居高并存容易导致房价的泡沫。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非常大。但宏观调控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文章探讨了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以期求得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三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定量分析了房产税、抵押贷款利率与限贷政策的调控力度及其异同和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简洁研究范式。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都表明:第一,价格型调控政策,即房产税和抵押贷款利率政策,不论从调控力度还是从长短期调控效果来看都非常类似,均能有效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产税调控效果最强,贷款利率政策次之;第二,数量型政策,即抵押贷款政策的调控力度最弱,且其在短期和长期内的调控效果完全相反。“限贷”在短期能抑制房价上涨,但长期反而助推房价上涨,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越调越涨”的窘境。因此在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时,要兼顾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短期和长期调控效果,灵活采取不同的或组合政策工具,才能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实现“房住不炒”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许多重大差异。综合判断:如果处理得当,我国完全有可能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解决股市持续“发烧”的问题;限制股市对经济活动的渗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不断,特别是2009年房地产市场宏观政策更是出台频繁,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基本上不大。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分析,明确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核心,结合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具体特点,应从调控政策到位、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8.
王奎 《特区经济》2010,(9):102-103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日本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反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元升值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使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宽松的银行信贷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化;政府过于剧烈的宏观调控政策打破了房地产泡沫,造成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低迷。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与日本的情况惊人相似。因此,借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教训,可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恒 《中国西部》2012,(22):21-21
当房地产调控遭遇经济下行压力,当扩内需目标遭遇“限购”门槛,当“稳增长”遭遇“防通胀”,当个别地方几度试探微调底线,房地产市场已陷入多方博弈的漩涡之由……针对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钱斌华 《宁波通讯》2011,(24):36-36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中央关于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房地产政策的定调,将对宁波房地产市场运行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