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制造的内在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共同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下,走绿色工业协同发展之路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降能耗任务严峻、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等问题,有必要从绿色工业选择、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共建及工业废弃物绿色处理等层面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时中  丁雨洁 《经济地理》2019,39(9):94-103
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依据绿色化测量指标和极值熵值法,系统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指数,基于面板Tobit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城市间绿色化指数截面差异明显。②子系统指数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序动态演变特征;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和绿色治理子系统分别呈现"快速"上升、"直线"式上升、"平稳"增长和"波浪式"上升态势。③截面上,2016年各子系统绿色化水平和2007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演变轨迹差异化明显。④26个城市绿色化波动类型分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⑤经济增长、城镇化、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显著促进绿色化水平提升,而工业化和资源消耗显著抑制了绿色化发展。据此,提出推进绿色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滨  石磊 《技术经济》2023,42(10):94-104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途径。基于绿色生产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涵盖绿色产业布局、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制造体系三个维度26个指标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方式指标体系,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作为其绿色生产方式的量化指标,并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可视化分析及耦合协调度分析,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和协同效应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实现了较快提升,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沿线省(市)间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的差异逐渐扩大;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但这种空间相关性在2017—2020年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方式中绿色产业布局、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制造体系三个维度的协同效应逐渐增强,但是整体协同水平依旧较低、地区差异明显,协同能力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熵权法和SBM-DEA测算了2006—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金融水平与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滞后的Tobit模型对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状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发现:(1)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协调关系虽有波动但整体仍呈稳定上升趋势,近年来出现了上升状态疲软的趋势。(2)空间特征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协调水平由低到高、由混乱到稳定,区域差异表现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都市圈。(3)驱动因素上,正向驱动因子的影响强度表现为人力资本>地区科技支出>政府干预>经济基础,负向驱动因子为产业结构。研究提出,要筑牢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增长的动力系统、联动各地区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和建立绿色产业联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文章基于多维度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分析二者的区域特征,并从非线性角度考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压力最大;(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呈正“U形”关系,即城镇化初期抑制绿色发展,而后期促进绿色发展,拐点为30.22%;(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促进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4)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增长极之一,其绿色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进程。研究选定超效率DEA-CCR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情况作评价,发现2013—2017年绿色协调发展效率是以上升趋势缓慢演进,但次区域间的效率差异比较显著;通过设立竞合博弈模型,分析次区域竞合博弈主体在几类典型博弈对局中的行为策略,解释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动因;并依据分析结果从生态环保、产业协作、利益分配、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提高中国绿色发展效率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环境范围调整测度(RAM)模型测算了中国112个环保重点城市2005-2010年的绿色发展效率、无效率来源及减排方式,并使用Bootstrap截断回归模型对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效率主要呈倒U型和三次型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群;污染物排放无效率是总无效率的主要源泉;大部分城市在面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时,主要选择自然减排方式;居民城镇化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土地城镇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就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综合城镇化对绿色发展效率则产生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数据构建交通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县域城镇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网络密度较高,公路网络初步发育成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子城市群是整体网络的中介,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系相对松散;②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遮蔽效应"和"虹吸效应",地级城市网络中心性普遍较强,小城镇在网络中发育较迟缓,凝聚子群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整体上形成了"四片区,七子群"的特征;③地理探测器显示经济、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等级、产业结构、资金投入、市场活力以及支付水平对交通流网络下的城镇中心性影响显著,但居民支付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区域分工、培育副中心和枢纽城市、促进区域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41个地域空间单元2000—2012年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多变量影响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为地区之间较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2产业结构与生产率、地区经济效益、科技与教育投入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对外开放程度在空间上具有微弱的负相关性;发展成本呈现随机排列态势,不具有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3多数变量演化过程大致相似,但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局部各有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范围逐渐由武汉城市圈向外围扩大,地区经济效益对长株潭城市群影响程度及范围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最大,科技与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逐渐减弱,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有减弱趋势,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引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已步入快车道,但仍存在行政边界刚性约束、合作机制不健全、产业同质化、管理松散化、屏障脆弱等问题,影响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采取突破行政壁垒、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产业秩序优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多重举措,为长江经济带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3):105-112
从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测度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测度城镇化静态效率,并进一步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城镇化动态效率。研究表明:(1)部分城市的城镇化过程存在低效率问题,其资源配置与利用水平不完全合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2)存在一定的能源浪费现象,全社会用电量的投入冗余程度在所有要素中最高。(3)总体上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在2009—2018年是上升的。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加强污染治理与宏观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空间聚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结合引力模型、交通运输成本模型、网络中心度模型、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得出:①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且武汉城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以武汉市和长沙市为中心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城际经济联系密集区。②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综合运输成本存在差异。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交通一体化程度最高,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低。长沙市至武汉城市圈、武汉市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运输成本明显低于长沙市、武汉市至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的交通运输成本。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对外辐射能力整体较强,而整体的吸引能力相对偏弱,即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弱,而其内部的城际经济联系则较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辐射、吸引和中介能力整体最强,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最弱。④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可以划分为主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主受益板块四个功能板块。主溢出板块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的发动机,净受益板块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经纪人板块是主溢出板块和主受益板块之间联系的桥梁。⑤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之间地理位置相邻、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近和外向型经济结构相近有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发展,而外资利用水平、互联网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14.
郭建斌 《当代经济》2016,(36):40-43
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加快域内城市间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各地区优势互补,使次区域间竞争逐渐走向竞合,已成为提升整个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域内次区域间竞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竞合梯度明显,竞争大于合作, “软环境”竞合不足,竞合意识保守等方面.域内各次区域间竞合水平的提升,必须要着力加强发展规划的对接,建立次区域合作利益补偿机制,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吸引力因子建设,重塑地方政府竞合理念,使次区域间的竞合关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和增强,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群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冰冰 《经济论坛》2024,(4):125-141
为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和工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区域耦合协调度和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与工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整体上处于濒临和勉强协调的等级。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呈现下降趋势。文章提出分析影响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误差模型(SEM),发现区域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研发强度对耦合协调度有正向的影响,而政府干预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负向的影响。为提高数字经济和工业绿色发展的协调程度,从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数字技术对工业的绿色化改造和区域差异化施策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提高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力量,由农村过渡到城市,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但是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带来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地区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这些因素都可造成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探究我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原因,并从这些众多的因素中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改变原有发展条件、创造新的条件以促进城镇化高质量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雨婧  唐健雄 《经济地理》2022,42(4):209-219
从旅游产品服务、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及共享发展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旅游业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8—2019年旅游业发展质量进行重新测度,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其内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时序方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各维度指数波动性上升,水平及增长速度差异显著。(2)空间方面,下、中、上游地区呈“下游地区最高,中上游地区不相上下”,且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主力,其他省市齐头并进的旅游业发展格局。(3)分维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旅游产品服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呈下游、中游、上游递减,而旅游经济活力、共享发展呈下游、上游、中游递减,旅游绿色发展呈中游、上游、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4)旅游服务、创新产出、收入福利、产业结构及环境治理是主要内部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依次递减,地域约束类型可分为五大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运用地区差异指数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各地区之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不同产业结构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城市群各地区经济增长较大程度地取决于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集中体现在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差异上。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了有利于我国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处于长江中游的省份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机遇,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纽带,积极推动环鄱阳湖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对我省经济的腾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发展的优劣势对比,指出了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不足与差距,并借鉴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发展经验,提出了明确发展模式、建立协作机制,提高一体化水平等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绿色发展指标设计及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我国及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趋势及现状,科学分析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基于2008—2018年各省份数据构建了以资源环境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出绿色化四位一体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自2008年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中向好,全国总体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发展势头迅猛,农业产出绿色化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依旧严重;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个别省份表现突出,区位差异并不能完全影响农业绿色化水平。建议各级政府健全农业资源监测网络体系与农业资源大环境数据中心,总结各地在生态资源保护治理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绿色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