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编者按:由王松奇教授主持制作的"2005~200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在业内外的期待下于3月20日正式发布.这一包含一大批专家心血的研究成果是<银行家>向业界推出的力作之一.所有熟悉<银行家>的人士都知道,从一诞生的那刻起,<银行家>就立志"与中国的银行业、银行家共同成长",作为其产品之一,"评价"当然也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评价"所展现给读者的图景是,与所有关注中国银行业命运的人士一道共同回顾其已经走过的足迹,探寻其成长的不同路径,锁定其发展的最优模式.正如近年来银行业的竞争内涵和格局在变,"评价"的视角和方法有了更新和改进.其中"核心竞争力"部分是本次"评价"体系中的新板块,对正在艰难谋变中的城商行的不吝着墨也是本次"评价"的又一大看点."评价"所用的一些计量方法代表了计量科学的最新进展,这无疑使"评价"的结果更为精准,整个评价体系也更为精致.本刊将"评价"摘要及有关专家和部分银行业高管的评述登出,以同大家共同分享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的这一最新成果,也期待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  相似文献   

2.
《银行家》2006,(12):16-24
2006年11月16日,国务院478号令签发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已经先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标志线——12月11日,宣示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从此以后,我们或许将迎来中国银行业市场最好的时代——对于消费者而言,抑或将面对中国银行业市场最坏的时代——对于竞争者而言。比较来说,在消费者与竞争者这两大市场主体中,我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后者。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银行业进入全面开放时代”这部“大戏”中,他们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主角”。为此,本次“银行家论坛”我们邀请到了多位青年专家共同来预测“剧情”。  相似文献   

3.
“农民银行家49人论坛”于2013年8月17~18日在山东泰安召开。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共有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获得金融许可证。为总结与借鉴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经验,探索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律与有效监管办法,提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需要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并自律规范发展,由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姜志国先生发起倡议,并由《银行家》杂志社和中国农民资金互助社信用联盟共同主办了本次“农民银行家49人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49家获得金融牌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北京农信之家会员单位理事长、农村金融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组织与个人等参加了本次论坛。这也是《银行家》杂志社继成功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银行家论坛”、“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中国金融营销奖”等活动之后,第一次主办以农民银行家为参与主体的“农民银行家论坛”,引起了中外金融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成长与转型:商业银行的共同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均处于全球银行业的最好水平。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中国有84家;前十大银行中,中国有四家。尽管如此,中国银行业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5.
由《银行家》杂志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竞争评价报告及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于201 0年8月8日再次呈现给公众。面对2009年这样一个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年度,中国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在这一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出低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创下9.6万亿元的天量信贷投放,在盈利水平、风险防控、产品创新上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次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真实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在2009年的总体状况,历经7次排名6次发布,《银行家》杂志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工作以其公正性、客观性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在客观上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本期杂志选登了201 0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发布会的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8月15日,《银行家》杂志发布《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课题组组长是《银行家》杂志主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教授,并由欧明刚、刘煜辉等多名金融学者共同参与。该《报告》以2008年度商业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竞争力等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格局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刘春江 《银行家》2004,(10):60-61
2004年9月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主办,《银行家》杂志社承办的“2004中国银行卡论坛”在长城饭店举行,论坛主题为“促进中国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培育银行卡民族支付品牌”。各位业界的专家就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银行家》2014,(10)
正嘉宾致辞夏斌:从2004年开始,《银行家》杂志率先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加上2003年进行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我们在商业银行评价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得到了银行业内的普遍认同,在中国银行业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竞争力,就意味着高低、强弱、大小这样的相对数,就需要排个名次。但作为专业媒体,我们希望能发挥专业优势和第三只眼睛的监督作用,来科学地评价银  相似文献   

9.
历诗 《国际融资》2009,(11):56-58
建国60周年的金秋之际,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携手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这是双方首次合作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份报告反映了中国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发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之策;同时,也搭建了一座促进监管当局、国内外市场与中国银行业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2008年表现如何,多年来的改革成果是否经得住外部环境恶化的考验,《银行家》研究中心以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为广大读者呈现出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银行业:2006年回顾与2007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兆强  刘勇 《银行家》2007,(1):50-52
回眸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首要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在WTO过渡期的最后冲刺阶段,中国的银行业如何衔枚急进、奋力冲刺?而所有的努力又都指向一个目标——中国的银行业准备好了吗?中国的银行业伴随着日益升级的“银行业是否贱卖”的争论走进了2006年。很幸运,这场争论在一年一度的“两会”后嘎然而止,中国的银行业吸取了“正”“反”双方的“营养”继续前行。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依然是中国银行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竞争能力的一步必下之棋,但实施策略和节奏趋于审慎和稳健。事实上,受惠于“争论”的不仅是“引资”,2006年底中国政府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也深深打上了“争论”的烙印。中国的银行业在争论面前避免了“非此即彼”的历史老路,在驾驭银行业全面开放的道路上趋于成熟,这恐怕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最值得标榜的进步。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继续沿着相好的方向演进。中行和工行两地IPO,建行收购美银亚洲;招商银行夺得中小银行海外IPO头彩;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部分城商行迈出跨区域经营步伐;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中国的银行业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标杆努力奔跑。必须看到,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诸多问题还依然延续。中国银行业依然是一种四大行占居绝对市场优势的格局,中国银行业的运营依然靠传统的存贷款支撑,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偏低,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依然是“形似”大于“神似”,农村金融的脱媒问题依然严峻……所以,我们不能说,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完美冲刺;我们也不能说,中国的银行业已为全面开放做好了充分准备。所幸的是,WTO给中国银行业回旋的余地仍不小,中国银行业依然可以掌控2007年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步履,中国银行业依然可以在与外资银行的正面交锋中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业和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7日共同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第4季度银行业景气与银行家信心指数双双创下年内新高,这预示着银行家对宏观经济信心进一步增强,对未来宏观经济发展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会上来自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各大商业银行的专家学者围绕“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银行家们充分意识到,中国银行业面临经济增长下行、经济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银行业市场从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变以及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多重压力挑战,银行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且必须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积极谋划转型.本刊发表交通银行寿梅生副行长在本次论坛上的演讲,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博览》2011,(17):11-11
2011年6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此.中国银行业协会专门召开会议.在会议现场.各会员单位自愿签署了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起的《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共同宣言》.这是银行业“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积极履行行业社会责任”的郑重承诺.表达了中国银行业将社会责任工作深入推进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5.
周邯 《银行家》2004,(12):46-47
来势汹汹 《银行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韩文亮:我们知道银行业是舶来品,中国的银行业所采用的规则也是以西方标准来制定的,虽然中国一直在努力完善这些规则,但是与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增长迅速,继续保有在《银行家》发布的“中国百强银行排行榜”中的优势地位。但同时期内,中国的中小银行增势却更为迅猛,在银行业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攀升,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期西方欧美国家的银行业市场正身陷于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凄风惨雨中难以自拔,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态势可谓是阔步前行、动力十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盈利纪录。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国近9%的GDP增长率同样难掩其诸多近虑和远忧。就中国银行业而言,在经历了近10万亿元贷款的"疯狂舞蹈"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虚火症"暴露于调控和监管当局的视野之中。为此,央行和银监会陆续推出新规、祭出新令以图为中国银行业降温,并引导其走上稳健发展之途。在银监会的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09年底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其中三个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货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贷款业务祭出一道道令牌,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这些领域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近半年过去了,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演化出哪些新的问题?处在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银行所受的影响有无异同?从已有的实践看,已出台的监管新规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在哪里?为此,《银行家》借助"月度银行家论坛"这样一个专栏平台,采用全新的笔谈形式,以"三个办法下的中国银行业业务趋势与建议"为题,诚邀中国部分银行高管、业务一线人士基于贷款新规对本行影响的切身感受和体会发表真知灼见,以供同业分享,也为中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代表的监管新政是银监会依法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势必会对中国银行业的管理和运营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期银行家月度论坛请来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银行业如何理解和回应监管新政。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刊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国银行业在榜上的总资产、一级资本和税前利润等三大指标的规模,首度全面超过美国银行业。但是,中国银行业所取得业绩仍集中于本土市场,尽管欧美国家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本文结合历年1000家大银行所展现的中国银行业业绩表现与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研究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从中探寻未来将会推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未来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应关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查子安 《中国金融》2005,(23):42-43
记者:2005年10月2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40家会员单位在人民大会堂共同签署了《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中国银行业维权公约》,场面十分壮观。这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首先请您谈谈这三个公约签署的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