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区的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速,但城镇化过程中仍面临着城市人口集聚导致的就业难、环境污染及道路拥堵等问题,降低了城镇化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步和现代化城市质量的提升,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城镇化模式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发展模式,“发展是硬道理”,推进我国城市化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道路,并从观念更新、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制度创新、分类指导和政策调整等方面努力,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空间上接近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关联的群体。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使其向一定的区域集聚,而这种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扩散效应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则成为吸纳这些要素的容器,扩大了市场的容量,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有效地支撑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深入广东省顺德地区实地调研其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状况,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把现代产业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并依据顺德区2006—2012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及其在珠三角城镇群产业圈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研究顺德区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依据市场需求自下而上自由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特点;具有集群式产业联动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共同成长、专业市场发动、一镇多产业共同发展等特点;产业的良好发展使顺德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城镇化发展基础,具有典型的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特点。但是仅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城市升级转型迫在眉睫。顺德区的发展应融入到珠三角城镇发展的总体系中,地方政府应在产业升级和城镇空间优化、培育本土商业消费、高等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强扶持及调控,以实现产业"由大向强",从"以业兴城"到"以城促业"的重大转变,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变原有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具有城乡友好、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路径.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土地资源有限、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等.并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一是根据区域要素禀赋条件制定科学的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增加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类要素供给与集聚,发挥集聚经济效益,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使特色小镇形成增长极;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应重视区域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工业总量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工业发展中的要素供给问题逐步凸显。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很多困难、困扰或困境,其背后反映的主要是劳动力供给拐点、高资本投入难以持续、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等要素问题。应适应当前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采取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继续改善资本配置效率以加大有效投资、加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措施,促进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及时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利益协调视域下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实中的城乡生产要素却流动不顺畅、流向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市场化不均衡,原因在于:历史惯性使然、社会二元结构分割、体制政策摩擦及产业关联迟滞。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必须建构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保障机制、资本要素自由流动激励机制、土地要素流转机制、技术扩散传导机制、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山东、吉林、湖南等地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应制定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发挥县域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保障农民进城就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创新融资渠道,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培育新型城镇化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10.
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产业簇群发展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又促进产业簇群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是互动关系的实质.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的内在动力是竞争力,产业簇群借助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城镇化借助产业簇群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两种竞争力相互促进产业共振效应.在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户籍及流动人口政策、生产要素政策、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性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业组织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指出了驱动高技术发展的整合机制与要素,即生产要素整合机制、政策整合机制、产业链整合机制、产学研整合机制4个开放式资源整合机制,以及企业网络和配套设施两个关键要素,并基于此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开放式整合发展模式,然后以海南省高技术产业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开放式整合推动地方高技术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以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5):F0002-F0002
在我国以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成长的引擎和动力源泉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使城镇化过程更好地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正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这一重大社会现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要素循环存在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偏弱、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两山”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要充分把握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逻辑,明确其路径选择、基础制度、空间格局、动力支撑、核心任务及生态本底要求,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迅猛,国家紧密部署的城镇化组合新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政策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新一轮人口落户西部城市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现实难题需要解决。西部地区应抓住难得的机遇,直面挑战,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调整和落户政策保障等措施,为推动区域城镇化发展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15.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讨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培育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分别解析了生产要素流动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显著促进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且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调节效应,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等途径来实现,且各生产要素流动在传导路径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李德元 《技术经济》2007,26(12):86-89
城市化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结构转变过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要素的空间聚集。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失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脱节、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等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产业功能升级、引导产业空间转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及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措施,加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效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演变是生产要素配置变动的结果。分析生产要素配置可以探讨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资本、劳动力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效率是产业间要素流动的内在原因,也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计算我国三次产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探索要素效率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探讨产业结构演变的潜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基于常州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