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已在城镇基本建立了初级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社会医疗保障仍存在着医疗保障覆盖面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不同步等问题。突破这些困境,从而保障我国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关键在于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基本医疗保险”加“社会医疗救助”,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互济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困难群体,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弥补医疗救助缺位。  相似文献   

2.
当前,四川省民族地区已经建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就此详细分析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并找出其症结.  相似文献   

3.
刘敏 《时代经贸》2010,(20):2-2
国家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制度上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但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制度、政策之间相互不衔接等问题。本文从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医疗保障资源入手,探索建立制度合理、运转规范,保障有力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以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国家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制度上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但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制度、政策之间相互不衔接等问题.本文从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医疗保障资源入手,探索建立制度合理,运转规范、保障有力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以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和资源的共事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持续推进医保权益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文章采用CHARLS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自评健康。但该政策的健康效应对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和低收入水平居民的影响更显著,其提升了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缩小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距。机制分析表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通过提升参保居民医疗资源利用、降低医疗费用负担、释放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家庭消费支出和改变家庭消费结构来影响其健康。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需要继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力度,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并且推动医疗健康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6.
考察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对促进医疗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筹资环节上缺乏亲贫性,增加了相对贫困率,具有逆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医疗报销环节具有亲贫性,降低了贫困率,具有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中等收入群体、老年群体以及中西部地区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更为明显;医疗报销环节抵消了部分医疗费用开支,较高的医疗开销以及较低的医疗报销比例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向下流动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为转变筹资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支付机制以及提高三重保障制度的协调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证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英 《新经济》2014,(11):51-51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2012年开始,常熟市在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组织实施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与本市已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一起,形成了具有常熟特色的“三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较好实现了城乡居民病有所医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保障救助的模式与方法。方法贫困精神病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先由医疗保险、新农合按标准支付,不足部分由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予以部分补助;门诊取药医疗费用由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从相关医疗救助基金中予以定额补助;救助费用由政府救助部门定期向医院支付,不需患者垫付资金。结果贫困精神病患者发病后直接到定点医院就医,不需办理复杂手续,自费金额少或没有。结论通过整合医保资源,优化办理程序,较好的解决了贫困精神病患者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调查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逆向选择的存在:在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更倾向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接受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率的概率更高;保险对住院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对门诊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在已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职工也更倾向于购买补充商业医保,但是健康状况最差的个体购买补充商业医保的概率最低,而购买商业医保后住院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调查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逆向选择的存在:在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更倾向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接受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率的概率更高;保险对住院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对门诊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在已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职工也更倾向于购买补充商业医保,但是健康状况最差的个体购买补充商业医保的概率最低,而购买商业医保后住院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分析认为,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城镇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造成的.除最低收入组构成贫困人口的主体外,低收入组居民有"渗透"进入贫困人口的趋势.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城镇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桦 《经济问题》2008,(4):49-5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城市贫困群体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阶层.如何缓解贫困群体的贫困状况,将其重新组织到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仅关系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结构形态.在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实际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对城镇地区贫困人口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我国现阶段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具有较为显著的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缓解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疆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也日益突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转型期间新旧体制的不协调、经济发展水平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本根据国际国内比较通用的方法测算出新疆城镇居民贫困线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家"应保尽保"政策的逐步落实,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在急剧扩张.我国低保群体生活状况及生活条件仍然堪忧,但低保群体对政府的低保政策普遍持满意态度.当前应从主要关注效率转移到公平与效率并重上来,通过建立综合性的城市扶贫救助体系尽可能缓解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16.
17.
统计分析表明,成都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差距;但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差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差距”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等方面效果不明显.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教育为重点,引导农村消费;顺应城乡一体,实现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8.
贫富差距问题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全面小康社会与贫富差距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地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的原因,科学合理地制定抑制或减轻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a paper presented by Professor R. F. Henderson to the Victorian Branch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on 21 March 1978. The author wishes to thank Andrew M. Burbidge and Robert A. Carter for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a paper presented by Professor R. F. Henderson to the Victorian Branch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on 21 March 1978. The author wishes to thank Andrew M. Burbidge and Robert A. Carter for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