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90年代以色列的地缘经济合作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兴礼 《经济地理》1998,18(2):114-119
90年代是以色列致力于地缘经济合作的时期.合作形式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当前。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因素配合更加紧密.井显露兼容地缘政治目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一个围绕以色列的东地中海岸经济合作区将在地缘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中出现。l以色列地缘经济合作的实证分析1.贝地缘经济合作走向以色列对外战略前沿的历史必然性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各国竞相致力于发展经济、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浪潮此起彼伏、经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与中东和平进程相伴随.中东的国际关系也由地缘政治的分合逐渐走向地缘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大国由于其资源总量与人均拥有量的矛盾,地缘的复杂性与对经济发展对稳定要求的矛盾,经济现状与民族抱负的矛盾等,决定其比小国拥有更复杂的发展环境。而把发展中之大国聚焦到中国,会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约束条件和目标诉求,经济发展也更容易在不同群体和区域之间呈现出非均衡特征,为此需要审慎对待小国经济经验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新增就业稳定的前提下,中国面临着如何成功推动经济转型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的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大国,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经济融合也在日益加强,这是中国自9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经济外交战略的丰硕成果.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从对抗、对立逐渐演变为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与发展最快的庞大的经济体,也是中国推行经济外交新战略,扩大全球影响的成功范例.崛起的中国正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日新月异的军事现代化和积极构建的文化软实力谋求全球影响,并挣取与其国力相应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其追求的“睦邻友好关系”相辅相成,其目的就是要确保中国的“和平崛起”,即既要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又要确保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不要被邻国误读为威胁.  相似文献   

4.
国际反倾销调查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影响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中国“入世”后,困扰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有效克服并最终解决中国“入市”的问题,我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争取通过谈判以各国国内法的形式解决问题;加强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的管理,尽快建立出口反倾销监督预警机制;积极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抗辩。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规划是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一项战略构想,其实质是中国谋求经济复兴的国家战略还是西方媒体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本文的解读倾向于前者.“一带一路”愿景出台后,国内各地区一哄而上,制定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期获得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此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兴趣与热情,但更有一些疑虑与顾忌.“一带一路”战略能否助推中国的经济腾飞?能否实现丝绸之路的复兴与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本文持审慎乐观态度.作为一种动态性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本身有没有缺陷?在建设过程中又将遇到哪些问题与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防微杜渐,不断调整与完善战略规划细则,通过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以实现全球地缘经济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已于2001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着重研讨的问题是,政府如何领导社会经济改革,如何完善自身,如何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双重目标。论坛期间的专项议题有:1、财政政策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改革银行体制和完善资本市场;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结构调整; 4、加入W T O与政府对经济的规制;5、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与重组;6、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缓解贫困等。由于篇幅有限,本刊辑要了部分领导、专家和学者在论坛期间专题发言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周在泉 《时代经贸》2007,5(7Z):107-109
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正像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一样,可称为发展中的城市。本文论述了武汉市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采取的战略举措:从发展导向看,应以建立外向型城市为目标;从城市空间发展来看,走板块扩张的方式;从壮大经济实力的突破口来看,应积极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如何实现战略,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周在泉 《时代经贸》2007,5(7):107-109
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正像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一样,可称为发展中的城市.本文论述了武汉市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采取的战略举措从发展导向看,应以建立外向型城市为目标;从城市空间发展来看,走板块扩张的方式;从壮大经济实力的突破口来看,应积极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如何实现战略,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的竞争显示,对技术的拥有和使用状况决定一国的经济竞争力,决定各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而要在世界制造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也首先要在世界制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密切结合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清楚地反映了党中央对中国工业化方向的判断。1.确立新型工业化推进中技术创新的总体战略。我们认为,总体技术创新战略上应该充分体现以下思路:整体追赶、全面提升、群体跨越、局部领先。通过…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2021,41(6):1-1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印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崛起,对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印共同周边国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东向战略"的交汇区与重叠区,对中印地缘经济地位提升和中印地缘经济权力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构建地缘经济权力模型,解析中印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周边国家均未出现为中印负向敏感区和负向脆弱区,周边国家对中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国、印度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整体表现出明显连贯性和持续性,个别年份存在差异。(2)中国与印度对共同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和印度都成为周边国家地缘经济的重要辐射源,呈现中心—外围的区域扩散趋势。(3)印度对周边国家地缘经济权力弱于中国。(4)中国与印度对周边地缘环境的构建和选择各有侧重,中国深入影响东南亚、中亚,印度则将南亚视为"自家后花园",以缅甸、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地缘战略区则成为中、印双方地缘经济权力对抗的"前沿阵地"。(5)战略层面上的大国零和博弈,中印双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彼此把对方看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假想敌,中国、印度地缘经济权力之争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6)敏感性、脆弱性、地缘经济权力均存在一定的国别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和投资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华  姜照华 《经济经纬》2006,41(5):61-63,67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条件,然后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投资能力这两个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出发,在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古典”区域,应采取“再造战略”;河南等“中部”区域,应采取“对接战略”;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应选择“融合战略”。  相似文献   

13.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争及中国地缘战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地缘经济战略重心转移的基础,而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借助高铁等信息化时代高精尖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中俄德等亚欧陆权国有望加速整合。这一趋势有助于扭转大陆机动性相对于海洋机动性的经济劣势,有助于陆权国有效抗衡美英日等海权国企图维持其传统经济霸权的既定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15.
韦向阳  韦琳 《技术经济》2002,21(2):11-12
传统的资源观只重视自然资源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逐渐成了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信息产业才能追赶发达国家,变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当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资本可以从国际市场上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各种物质资源的缺乏,可以通过新材料、新科学的发明创造而找到替代品。相比较,“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专业技术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实际上一种稀缺资源的流失,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既能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又能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国民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金波 《经济》2012,(4):78-80
在全球经济失衡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即将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在成为改变地区发展前景、实现东亚一体化“非合作博弈均衡”的重要议程.中日韩自贸区如果顺利建成,将会对亚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美国的战略围堵和周边国家的战略设防,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我国的外部环境和战略走向,对我国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格局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中日韩自贸区诉求各异难达统一 刚刚结束的中日韩联合研究建议将中日韩自贸区作为中期目标,即在2015年前后完成后续谈判行动.但从会议进展情况来看,三方诉求各异、争议和分歧并存,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三国政府拿出勇气和智慧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格局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复杂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同度日益提高,大国间的地缘经济博弈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南美洲虽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外围地带",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区位和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拓展方向的战略定位,使其成为中美两国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地区。文章从投资与贸易两个维度来刻画地缘经济联系的强弱,探讨2000—2015年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与美国对南美洲的经济依赖明显低于南美洲国家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双边均呈现出不均衡的相互依赖。(2)从时空演进上看,相对于美国,中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呈现出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南美洲内部呈现南北差异。(3)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中,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侧重于通过投资的方式与美国进行博弈,并从2010年开始在投资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保持在南美洲已有的贸易地位。  相似文献   

18.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是: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益和世界经济水平,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国际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推动和促进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为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22日在香港开幕。与会嘉宾就年会主题”全球经济转型与中国海外投资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与会政要和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要稳中求进,必须坚定实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并且充分利用好香港战略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顺水行舟——失衡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另一方面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表现出的所谓全球经济失街,既是世界经济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窗口。目前,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如何在这个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之下,完成中国经;齐从单纯依赖投入,到更多地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正确判断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失衙中的地位和走向,选择恰当的调整战略与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