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青 《开放潮》2006,(5):52-54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呢?事实上,我国《刑法》对一些单位犯罪规定的定罪处罚标准与自然人犯罪相比,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正确区分二者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康学璞 《发展》2010,(11):41-41
"单位犯罪"这一概念是我国立法之首创与独有。刑法理论上则通常使用"法人犯罪"一词,但无论是法人犯罪理论还是单位犯罪理论,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一致的,即研究与自然人相区别的社会组织能否成为刑法上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3.
原涛 《魅力中国》2010,(31):145-145
现行刑法把单位纳入犯罪主体的范畴。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无论从刑法原理、犯罪构成要件,还是从立法起源及单位犯罪规定的内容上看,都应将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其中。对于机关主体犯罪范围,国家机关应被包括在其中,同时,有关条款对国家机关犯罪的罪种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避免社会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单位犯罪主体的犯罪处罚,新刑法采取的是以两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补充;同时应认为单罚制与单位犯罪主体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是进入80年代以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一种犯罪现象.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构成单位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而我国由于单位犯罪的法律规定未尽完善,使得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理解仍然存在不少的争议,文章结合刑法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研究成果,就一些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蓝潮永 《辽宁经济》2000,(10):26-27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并在分则中对各种单位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刑法中直接涉及单位犯罪的法条有百余条,单位能构成犯罪的达百余种,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完全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单位这一特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和程序的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惩处只能参照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犯罪的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性依据。现就诉讼程序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犯罪单位诉讼地位问题   犯罪单位是指为谋…  相似文献   

7.
李卫东 《魅力中国》2010,(3X):237-237
<正>我国《刑法》规定了20余种滥用职权犯罪,但纵观这些滥用职权犯罪规定,有一个明显的立法缺陷,就是其犯罪主体均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不包括国家机关,也就是说我国刑法未规定单位滥用职权犯罪。这与打击单位滥用职权导致公共财产、国家  相似文献   

8.
论单位犯罪构成中若干要素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刑法中增设了单位犯罪,这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但是,由于受传统刑法理论的束缚,对单位犯罪构成要素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认识不清,操作困难.在定罪和量刑上影响了对单位犯罪的打击力度。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与刑事责任的承担者,是犯罪构成的基础。无明确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则丧失实质内容。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物质承担者。何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我国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新修订的《刑法…  相似文献   

9.
葛二磊 《魅力中国》2011,(7):325-326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一种犯罪类型。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都有关于聚众犯罪的立法规定,但都没有对聚众犯罪的处罚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本文试通过对聚众犯罪的处罚进行探讨,以利于司法实践中对聚众犯罪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0.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与分则均有关于聚众犯罪的规定。但立法上没有对聚众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导致聚众犯罪与集团犯罪、一般共同犯罪,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不够明确。刑法分则关于聚众犯罪的条文,大部分明确了聚众犯罪的责任主体,但也有些条文未指明责任主体,既违背了聚众犯罪责任主体法定原则,也使得条文之间不相协调。文章探讨了聚众犯罪的立法缺陷,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丁华宇 《特区经济》2010,(7):243-245
在对中外税收犯罪比较评析的基础上,我国的税收犯罪在立法模式应当采取附属刑法的模式;在罪名体系上,应当调整关于自然人与单位实施逃税罪的刑罚配置,扩大抗税罪的犯罪主体,增设税务代理人逃税罪;对于发票犯罪,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来构建罪名;在刑事责任上,应当取消死刑、限制无期徒刑、少用自由刑、增设资格刑、普及财产刑。  相似文献   

12.
夏五一 《魅力中国》2010,(32):144-144
单位犯罪,是我国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社会现象,1997年刑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单位犯罪制度在我国法典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单位犯罪的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立法进行完善。本文中将回顾单位犯罪的立法演变,分析单位犯罪及其承担刑事责任的特点,针对我国现行刑法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提出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孟薇 《理论观察》2009,(5):100-101
我国于2003年12月10日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于2006年2月12日对中国正式生效。做为《公约》的缔约国,在打击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上都与公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更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反腐理念,适时对我国刑法中贪污贿赂罪规定进行立法完善,积极履行条约义务。据此,在这里,结合我国实际,从罪名的刑罚标准,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种类三个方面对现行刑法贪污贿赂罪的规定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雷鸣 《西部大开发》2011,(1):140-141
在单位犯罪中要做到正确适用各种刑罚,应根据单位犯罪的特点,查清犯罪情节,确定各主体的刑事责任,并将刑法总则中刑罚适用的规定和刑法分则中单位犯罪法定刑的规定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到量刑适当。  相似文献   

15.
犯罪数额在刑法定罪量刑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并非万能;我国现行《刑法》或司法解释中规定的犯罪数额存在确立数额标准的越权性、数额标准内容的不确定性、数额标准的明显滞后性等问题。应遵循数额犯的立法原则,完善立法解释程序,废除授权解释;对贪污贿赂犯罪的定罪数额标准应提高;提高情节的地位,避免单纯以数额论罪。  相似文献   

16.
刘志洪 《特区经济》2009,(4):237-238
自然人独资公司不能等同于一人公司。在认定自然人独资公司犯罪主体时,应根据刑法条文及有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有关条件来加以认定,视自然人独资公司在设立、经营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杨一龙 《魅力中国》2011,(15):237-237
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窝藏、包庇罪的规定有明显弊端,主要表现在将该罪的犯罪主体规定为一般主体,此规定违背了法律的人道价值、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违背了期待可能’陛理论、违背了我国的法律传统和当今世界的立法潮流。本文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经验,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它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是指由单位(或法人)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诈骗罪作为一项古老的侵犯财产性犯罪,古今中外的刑法莫不将其作为重要犯罪加以惩治和防范。我国刑法也不例外,经过数次调整,我国诈骗罪的立法日臻完善,为有效地惩治和防范诈骗罪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武器。由于诈骗罪在内涵与外延上有着广义、狭义之分,所以本文所论之诈骗罪,乃是指刑法第266条规定的作为我国侵犯财产罪之一种的狭义上的诈骗罪。鉴于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过于简单、抽象,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中存在些问题,因而本文在此将从几个方面就相关的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范玉龙 《魅力中国》2010,(26):139-139
刑法的谦抑性是以最小的刑罚资源,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要尽量减少刑罚对犯罪的适用范围,谨慎的裁量刑罚。我国在治安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整体上过于严厉的立法和量刑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把刑法的谦抑性理念渗入到立法和司法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