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我国高校政治觉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入手,分析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最后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熊志勇 《新远见》2011,(7):35-40
诸多文章在分析“和谐世界”的理念谈到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确,在古代中国,有一些人在宣传“和谐”的思想,但那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事实清清楚楚地表明,至少在过去一两千年的历史上,在今天的中国疆域范围和周边地区各种战争接连不断。这说明,不是“和”的思想不对,而是古人们一直未能找到一条实现“和谐”的路线和体系。古代中国王朝政府试图通过建立封贡体系来保持一个“和”的局面。虽然它不能完全杜绝中外的纠纷和冲突,但曾大致维持了中原王国与周边藩属的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导刊》2008,(2):45-53
08中国楼市拐点来了吗? 2008年中国楼市出现大“拐点”的机会不大,出现小“拐点”的机会大些。当然不排除少数城市会出现大拐点,这在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哲人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构建和谐企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寻求帮助,可谓另辟蹊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儒释道法等等思想的精华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相当强的借鉴意义。用儒家“仁义礼智信”,易学“太和”,道家“无为”等思想构建和谐企业,可称之为智谋,良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杨亚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2):202-203,207
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阈,“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中国站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生成置换;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当代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加速人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却是关键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和合学”,和合是先秦的文本上就有,但作为一种“学”,以往没有,是我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理论思维的架构,是当前中国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和合学”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当然也包括儒家的思想资源。它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列文化在互动当中的一种“转生”。  相似文献   

7.
王缨 《中外管理》2008,(2):78-79
21世纪的“西学东渐”是以商业形态将“科学与民主”全面渗透;中国文化则以“和而不同”的博大思想再次显示了它的包容。  相似文献   

8.
世界需要“中国自信”,中国需要“全民自信”,今天全球经济形势,已经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如何传递自信,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腾飞,坚定地“直出去”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的基本历史经验,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下面结合首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就学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袁岳 《中外管理》2005,(7):24-24
最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在进一步促使中国向有影响力的资本输出国的角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姜汝祥 《中国企业家》2009,338(9):118-119
中国商界需要“新改良主义”,一切又回到了“五四”,回到“新文化运动”,那是现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真正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月15日,贾亚芳和其他几位知名女性一起,从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捧回了“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的奖杯。这十个人中,贾亚芳的出身是最“卑微”的:只有她是下岗女工,但她又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她带给人们的震撼更大——她是一位把凉皮变成“金条”的下岗女工。  相似文献   

13.
观念决定命运,古代诸多思想学说造就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墨子之道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读墨家学说.重温墨子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墨子提出的政治上“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与当今社会的民主潮流相得益彰。党中央、国务院提倡“以人为本”,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从“人”出发,以“民”为先。将墨子的部分思想借鉴于当代政绩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国特色”似乎已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修饰词句之一。“中圈特色”在进入人们的思想之初,是随着我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的。“中国特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实状况,区别于西方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仍然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基于本国的实际,建设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符和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方向。现今,这一名词的使用已远远超出这一范围,包含了经济、管理、金融以及其他领域,其中自然还有审计。  相似文献   

15.
《上海小企业》2005,(4):43-43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上,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优势,从国外经验看,从中国过去吸引外资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实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焦晶  刘奔 《中外管理》2009,(11):96-9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西方市场竞争理念的相逢,使“双赢”在过去的数年间,成为持久不衰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企业“走出去”,急需“走出去”的文化支持上汽在韩国双龙工厂遇到了“玉碎罢工”,并不奇怪。韩国工人的“夏斗”闻名全球,整个韩国产业界都非常头痛。上汽在收购双龙前已有预料,在整个罢工过程中的应对措施还算得当——一家中国企业,在国内从来没有过处理罢工的经验,能在国外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让我们不安的,是在罢工事件中韩国产业界乃至韩国社会体现出的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感:“中国  相似文献   

19.
王泽新 《数据》2008,(8):53-53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要想谈论或完善统计文化建设这件“事”,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利思想这个“器”。要在审慎、独立、深入的思考,弄清“本末”“源流”之后,才能有点想法,有点方向,即使谈不上真知灼见,至少也不至于成为冒失鬼。  相似文献   

20.
象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思想史上的发生是一个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它们和各自思想“原型”的断裂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发生,都应该在种种思想谱系之间变化着的历史关系中去寻求解释。它在其内涵上意味着人与自然及外在世界的关系之审美化上.“象”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前贤申之己详,本无后学可以置喙的余裕。不过“象”从文字之“象”和文化之“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化过程,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