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政策应当是全国统一性与区域差别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政策与地区差异相协调的实践经验,在总行统一的政策框架下,赋予各大区分行一定的调控权,制定实施有区域差别的金融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区域金融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产生区域间的金融差距,通过实施适度区域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各国为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而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为此,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加快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是区域金融调控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在努力实现货币政策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适时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金融调控政策1.制定和实施区域金融调控政策。坚持统一的货币政策取向前提下.合理授权,实行分级控制和区域差别化操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坚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坚持总量控制,同时考虑区域经济的差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利用货币政策和信贷杠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区域有一个合理的信贷增长,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谭敏 《黑龙江金融》2005,(11):16-16
(一)积极探索建立差别 性调控机制,提高金融宏观 调控的针对性。在总量调控 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金 融调控机制,针对不同的区 域经济发展现状,实行适度 差别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是 加强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 现实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 一是应建立梯次合理的差别调控序 列。具体地说应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 施:1. 选择与金融高度相关、又能准确 反映经济实力的若干经济指标建立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通过设定一系列经济、金融指标,综合运用平行数据模型(PANEL—DATA)研究不同区域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和不同区域的经济与金融依存度差异、区域经济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差异,以期为区域金融调控政策手段的创新和实施,缩小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现代票据市场是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市场经济繁荣和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保护票据市场成长和实行严格监管,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区域空间发展不均衡、区域风险不均衡、区域金融秩序不均衡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票据市场的发展,适度调控票据市场的不均衡状况,构筑全国统一的合理的票据市场。  相似文献   

7.
区域金融调控内生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梯度性差异。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梯度差异引致的区域货币资金流动在放大梯度差异本身的同时,也为区域金融调控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形成和结构调整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区域差别视角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江西上饶市为欠发达地区个案研究,重点从投资拉动、金融资源配置和行业发展等多个视角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并提出建议:国家当局在实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应关注区域差别所产生的效应,积极尝试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信贷等政策操作有机结合的形式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金融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手段,自2005年始从利率、信贷等角度,采用了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等多种手段,然而调控的效果却不太明显。在政策回顾的基础上,尝试从利率和信贷两个视角切入,分析金融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传导机制,并结合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机制以及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归纳提出政策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金融政策通过信贷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主体行为选择和资金流动,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借以平衡区域金融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在政策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使金融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时期,金融政策在调控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改革金融机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实行差异化的金融管理政策,同时健全信贷担保体制,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宏观金融分层调控的依据及其划分宏观金融调控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构成要素,其模式和框架的选择不能偏离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总量上的基本平衡和结构上的基本协调,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宏观金融调控必须坚持统一性。但是,我国又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地区条件差异很大,宏观金融的调控就必然具有层次性,实行分层次的调控管理。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的金融战略: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区域货币资失衡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区域货币资金失衡从金融层面考察有以下原因: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管制度使得东部地区享受“优惠”利率;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区域金融监管的差异;上市 证券交易所分布的差异。西部大开发镉中国特色的支持,高速区域货币失衡的金融政策有:差别存款准备金2政策;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发展区域投资  相似文献   

13.
《广西金融研究》2009,(7):58-58
《区域金融研究》目前设有特稿、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监管、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实务、区域金融合作、东盟经济金融、区域经济纵横、交流平台等栏目。为加强中国-东盟区域  相似文献   

14.
《区域金融研究》目前设有特稿、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监管、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实务、区域金融合作、东盟经济金融、区域经济纵横、交流平台等栏目。为加强中国-东盟区域  相似文献   

15.
《广西金融研究》2009,(6):52-52
《区域金融研究》目前设有特稿、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监管、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实务、区域金融合作、东盟经济金融、区域经济纵横、交流平台等栏目。为加强中国-东盟区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包含家庭、厂商、金融部门与政府的四部门DSGE模型,研究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对经济增长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影响及其最优组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排放强度限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提高碳配额拍卖比例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且对低碳部门的冲击强于高碳部门;第二,转型金融在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能够减缓和对冲碳市场调节收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第三,转型金融和碳市场调节各自都存在一定的政策局限性,单独使用可能影响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第四,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存在着最优组合,强化两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可望实现经济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第一,将碳市场调节纳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强化其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协调好稳经济增长与促低碳转型在短期、中长期的关系;第二,强化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的政策目标协同和调控时机协同,形成最优政策组合;第三,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研究创设“低碳转型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第四,完善转型金...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需重视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别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家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政策供给主要以财税政策倾斜为主。相比之下,金融政策支持则较为分散。并未形成系统的、规模化的区域金融制度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中西部区域金融政策,为这些地区金融内生成长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应当成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理顺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的关系、重视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金融宏观调控传导动力机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亦春阙水深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动力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在既定调控目标下的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载体传导给金融宏观调控客体,并使后者在利益机制的约束下对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  相似文献   

20.
当前,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121文件”开始,国家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文件,金融政策参与房地产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金融政策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主要宏观变量,与房地产市场微观运行机制间在政策目标、传导机制和作用效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