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国际生产链形成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国际生产链解构的概念,分析了引起国际生产链解构的三种主要原因。结合日本大地震对国际生产链的冲击,文章从整体效应和相关产业角度分析了这场严重自然灾害对全球产业链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并着重从产业关联、进出口贸易和中日贸易逆差等方面研究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此外,就国际生产链解构这一现象,文章从不同角度思考了对中国经济的考验,指出最大的考验在于中国部分产业已被跨国公司所俘获,依附于国际生产链条,缺乏应有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
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主导下的美元本位制。在这一体系下,一种新型依附——货币一金融依附——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这一新的依附结构给中心国家美国和广大外围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作为一个典型的"贸易账户区",东亚在从美元本位制中获得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成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美国的货币-金融依附。广大外围要从当前的美元本位制及新的依附结构中实现脱钩自立,尚不具备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广大外围在当下仍需走依附式发展之路,在美元本位制下谋求体系内的增量改革,而非体系外的激进革命。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利用WIOD数据库测度了中国整体及三类技术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逐年增强,加入WTO更是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但是中国的GVC地位指数均为负,说明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但三类技术制造业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特征,其中,中技术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波动中下降,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却稳步提升并向上游位置靠近。  相似文献   

4.
刘洪铎  陈和 《南方经济》2016,34(5):115-130
基于行业上游度测算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地区投入产出表,文章系统考察了2002年、2007年广东省在全球生产链上分工地位的演变特征并与江浙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文章考察的起止时间内,广东省表现出由全球生产链的相对下游环节向相对上游环节加速转移的趋向,期间其行业生产链长度进一步延伸,相对江浙地区更加趋近于全球专业化生产分工网络的中间投入端,上述现象一方面揭示了广东省参与国际生产分割的程度日益加深,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其逐步远离价值链的终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分解结果显示,有别于江浙地区,推动广东省向全球生产链的上游环节转移的主导因素为行业内效应而非行业间效应。立足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探析了导致广东省与江浙地区在全球生产链上分工地位差异的成因,并就如何推动广东省分工地位的攀升并抢占价值链的据高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OECD-Ti VA数据库和KPWW附加值贸易核算框架,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和国内附加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贸易现状,并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分工地位偏低,国内附加值提升缓慢。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附加值最高,知识密集型行业最低。中国陷入了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窘境。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与国内附加值正相关,且影响最大,通过加深参与程度提高国内附加值的前提是提高贸易地位。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和鼓励科研创新有利于国内附加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黎峰 《南方经济》2019,38(7):1-15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正呈现出愈演愈烈态势,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的分析,可以发现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诱因主要包括: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球生产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边缘化中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拓宽发展空间。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及各国福利改进而言,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美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边缘化中国的企图将难以实现。着眼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应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倒逼国内改革,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供应链产生的冲击,加快完善外资管理体制,加快外贸领域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基本趋势。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日、韩等7个国家和地区间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附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视角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存在本国内的附加值率要比中国、韩国等新兴国家和地区高,而中、韩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附加值很大一部分随着贸易的增加而流失到海外。从附加值的分配态势看,中国主要以欧美、Ro W(世界其他地区)为主,韩国则主要分配到Ro W。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WWZ模型和WIOT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与地位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中美服务业都已成为GVC分工的重要受益者,但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显著低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获益能力相对较弱。(2)中美服务业中以最终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而以中间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表明中美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在不断攀升。(3)中国服务业前向垂直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美国,但其后向垂直专业化程度却明显高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较低。(4)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的价值链较短,延伸不足。(5)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和增幅显著高于美国,表明中国较好地实现了国内生产分工与合作。(6)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低于美国,且其间接增加值贡献也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处于GVC分工下游位置。(7)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的地位指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WWZ模型和WIOT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与地位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中美服务业都已成为GVC分工的重要受益者,但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显著低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获益能力相对较弱。(2)中美服务业中以最终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而以中间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表明中美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在不断攀升。(3)中国服务业前向垂直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美国,但其后向垂直专业化程度却明显高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较低。(4)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的价值链较短,延伸不足。(5)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和增幅显著高于美国,表明中国较好地实现了国内生产分工与合作。(6)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低于美国,且其间接增加值贡献也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处于GVC分工下游位置。(7)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的地位指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浅议中美贸易的不对称依赖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存在着不对称依赖,中国不仅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而且还依赖美国的中间产品,而美国对从中国进口产品和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小。这种不对称依赖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两国技术禀赋的差异,导致中美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分工,降低了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以及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美元霸权地位以及中国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也是中美贸易的不对称性依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美贸易摩擦是近几年中美经济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其焦点在于双方对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理解。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传统的贸易利益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关系。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附加值指标较好解决了贸易转移、国内循环和贸易回流这几个统计问题,对贸易利益的刻画要更为真实、科学。本文通过运用传统顺差指标和贸易价格指标以及现代的贸易附加值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利得进行界定,发现对贸易利益核算方法的不同是造成贸易争端的主要技术因素。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对美贸易的附加绝对价值逐年增长,但附加值比重却没有实质改善。由此,我国应该利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机遇,实现国内附加价值比重的实际增长,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13.
陈学军 《特区经济》2006,(12):154-15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中间产品的分工,许多行业部门之间的专业化转向产业内分工(intra一industryspecialization),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在跨国生产经营中,价值链各环节的跨国分布衔接形成行业内、企业内的国际分工,因此我们认为从“价值链”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或许更合适,本文试图以一个新的视角来探悉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有关反补贴争端是近些年来新产生的一种贸易争端,并且已成为双方众多贸易争端中非常突出的事件。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必将使中美之间反补贴争端愈演愈烈。鉴于反补贴争端自身具有的特点,本文概述了补贴的双重性质和反补贴的特点,简要地介绍了中美反补贴争端的基本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指出了反补贴争端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避免使中美反补贴争端愈演愈烈和尽可能解决两国之间反补贴争端的若干具体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永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18-27,155,156
美欧自金融危机爆发延续至今的经济动荡,并非源于偶然的政策失误,也不能归于周期性经济阵痛,实际属于经济模式遭遇的深刻危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主导的国际体系已处于超载状态,世界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步入重大动荡期和调整期。为摆脱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传导效应甚至危害,对国际战略总体形势以及中国的发展与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进入深度互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美之间尤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不仅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也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对此中国应充分认识国际体系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化趋势,趋利避害,有效消解战略压力,坚决维护对外关系的总体平衡和稳定,本着冷静观察、充分准备、积极应对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投棋布子,积极运筹国际变局,尤其应重点强化经营周边的力度,拓展回旋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岚 《南方经济》2016,35(11):59-80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要素的跨境流动赋予了贸易要素含量新的内涵。本文提出了符合全球价值链分工特征的贸易要素含量测算框架,并以中美贸易为对象对Heckscher-Ohlin-Vanek(简称HOV)定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美双边贸易的要素结构并不符合HOV定理的预期,中国对美国的资本净出口大于劳动净出口,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美国跨国公司的FDI和中美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的中国(美国)对美国(中国)出口资本/劳动比的提升(下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中美两国劳动要素结构体现出显著的互补性。优化要素结构,提升中高技术劳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的贡献度,是实现中国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分工的发展使国际贸易表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世界市场交换的中间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文章采用一个扩展的李嘉图模型对要素分工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要素分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分工参与国的整体利益。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积极发展国内的要素分工是减轻国际市场依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山东加工贸易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分工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可知,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是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山东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对山东加工贸易升级推动作用明显,而资本投入和实际利用外资贡献不足,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因此,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要优化投资结构和引资结构,注重人力资本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重视技术进步成果在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