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证券市场行为解释:BSV和DHS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券市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实证发现。对于这两种市场异角的解释,学术界并未统一。BSV模型和DHS模型是基于投资者不同的认知偏差,分别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作了统一的行为解释,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证券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平 《当代经济》2008,(9):128-129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决策行为却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主要有:处置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提出纠正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相应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投资基金经理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俊 《财经研究》2002,28(4):33-37
行为金融学理论着重分析金融市场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资者的失误偏差和市场的反常。传统的金融学理论确定投资基金经理的选择标准时仅考虑了经理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等能力。但是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因素有可能造成主观错误:如普遍性、显著性、过度自信、抛锚性等判断错误。这些主观错误会造成基金经理在市场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投资者在确定投资对象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除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相关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将要投资的基金的经理层是否具有行为金融理论以及决策科学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释了行为金融理论的五种行为模型,然后运用这五种行为模型解释股票市场中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过度反应等异常现象。行为金融理论为理解我国股票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和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价值,在于把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改造,解决诸多用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投资决策问题.研究行为金融学可以发现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的情况,从而找出适当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李丰团 《时代经贸》2013,(2):110-111
投资行为是企业资金积累的重要基础和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因,但是由于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管理层薪酬、管理者背景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羊群行为”、自我保护动机是管理层过度投资的主要表现,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完善股权结构等方面治理管理层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兴起以后,引起了学者和证券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者有一系列的心理特征,如代表性直觉、过度自信、锚定、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精神账户、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可获得性厌恶、模糊等。在这些心理特征的影响下,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赢者输者效应、日历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谜、规模效应、盈余公告效应等。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投资者可采取惯性策略、反向策略和盈余启发式等策略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8.
投资行为是企业资金积累的重要基础和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因,但是由于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管理层薪酬、管理者背景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羊群行为"、自我保护动机是管理层过度投资的主要表现,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完善股权结构等方面治理管理层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9.
过度消费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过度消费问题的分析,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他们不认为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而行为经济学修改了传统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完全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文主要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原因,即由人们拖延的恶习、自我控制问题、有限意志、过度自信造成的,并用相关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股累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较为严重;存在着严重的嗓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严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给股民造成了巨大损失:1.现代投资组台理论的分散化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况且我国股市的非系统风险特小,投资分散化策略往往造成股民牛市时不赚熊市时巨亏.2.通过利用系统性风险来定价的CAPM应用策略在我国实证无效.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投资策略的革命,包括反价值策略、反技术策略、反行为控制策略,大致可以细分为8大具体策略.其中,反向投资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比较适合我国投资者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翠波 《当代财经》2001,(10):67-70
国外90年代以来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原本期望引起股价上扬的盈余管理行为却导致股价的下跌,并且这种下跌通常倾向于低估企业的价值。本文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一现象。从分析管理层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前如何预期市场的反应入手,进而分析市场是如何作出逆向的反应、如何作出过度的反应,从而低估企业的价值,最后对于价值被低估企业的管理层该如何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当前地方政府过度投融资行为的现状,分析地方政府过度投融资行为的动因是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增长预期、政绩生产预期、地方政府竞争预期、中央政府兜底预期、腐败收入预期等因素,指出地方政府过度投融资行为导致地方债务危机、地方政权危机、通货膨胀危机、宏观政治经济危机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宏观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增长,提出了治理我国地方政府过度投融资行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易阳平 《财经研究》2005,31(1):123-132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心理学和金融学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改造,解决当今金融市场面临的许多难以用标准金融理论知识加以解决的投资决策问题.行为金融学对提升金融投资管理效率的启发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如果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金融投资理论就会更加实用;第二,行为金融学指出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这些心理误区有规律可循,经由认识这些行为误区,投资者可以引以为鉴,改善心智模式;第三,如果能对群体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因此,行为金融学提出了逆向投资策略和顺势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兵 《经济管理》2002,(22):86-91
行为金融学研究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为现代金融理论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介绍了其研究主题: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非有效市场及其理论基础。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如过度反应、外围效应、噪音交易和羊群行为,而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对此做出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自由现金流量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并探讨了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经理人员股权激励三个治理机制抑制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的有效性。研究表明:⑴我国上市公司较大程度地存在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⑵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抑制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功能较弱;⑶法人控股公司的经理人员股权激励机制抑制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比国有控股公司的相应机制更有效;⑷机构投资者持股机制不仅没有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股东和经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使得经理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但是原有过度投资的检验方法并未能准确地界定过度投资行为。本文在综合考虑项目投资的期限、投资的行业差异和投资收益情况因素后确定了过度投资行为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过度投资的识别可以更好地发现存在过度投资的企业,并为进一步研究过度投资的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过度投资上市公司在负债比例、投资年度的收益以及是否处于战略扩张阶段等方面和其他上市公司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债务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不同的债务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代理成本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约束方面。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分析,识别出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和正常投资行为,并深入研究不同债务融资结构对具体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类型结构中银行借款不能抑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债务期限结构中长期借款推动过度投资而短期借款抑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作用较弱,并不支持代理成本理论。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治理与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引发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06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大股东持股及其相关的股权结构特征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呈倒N型的曲线关系,即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作用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2)非国有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更有力;(3)次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发挥大股东的激励效应,抑制大股东的防御效应,特别是当大股东不处于控股地位时。  相似文献   

19.
郑斐然 《当代经济》2010,(17):104-105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事例时有发生,而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是最为常见的,本文试图从大股东的动机、公司的股权结构等方面对这种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危害性,并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减少政府直接行政干预、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抑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永东  朱广印 《金融评论》2010,2(2):73-82,38
基于企业理论和财务理论,本文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2006~2008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企业并购行为的重要动力和原因,企业并购政策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过度自信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比非过度自信企业高20%左右;而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并购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过度自信管理者相信自己是忠于股东的,但是却可能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标准的激励合约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独立董事可能需要在项目评估和选择管理层方面发挥更为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