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现代学徒制育人实践,揭示集团化办学与现代学徒制育人所涉主体具有相似性,内涵具有关联性,目标具有契合性;提出基于职教集团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解决集团化办学组织松软和运行乏力难题,促进人才培养体制优化;而发挥职教集团的平台功能、系统功能、聚合功能、育人功能,则有利于破解现代学徒制标准制订、企业遴选等推进难题,形成现代学徒制推广范式,促进企业联合课程开发,塑造学徒职业精神和素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现代学徒制育人有机结合,对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优质发展具有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职院校自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如何突破职业教育瓶颈、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始终是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工匠型人才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对于人才质量培养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界定,其次对试点工作中师资团队建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以及结业标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性措施,以期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徒制主要是师傅向徒弟传授职业技能,同时具有言传身教的育人功能。学徒制从家庭作坊走进学校,从一对一的单独培训到学校的规模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飞跃,也是从古代传统学徒制走向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实现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跨越式发展。校企合作标志着现代学徒制的形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标志的情境认知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福建作为中国职业教育起源地之一,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现代学徒制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困惑进行分析,提出了福建现代学徒制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职业教育实训类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外延,文章提出了职业教育实训类教材的开发思路:以实训类课程为主确定教材编写方向,以企业为主导制定教学标准,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指导制定编写模板,以打开"软件包"的形式呈现内容,对编写人员进行系统的教材编写规范培训,以专家团队为主进行第三方评审。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养与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实践形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诸多主体及其关系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多元共同体。如何明确各主体的利益、责权、角色定位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实践制度体系与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通过重视法律保障、明确各方责任、强调行业企业主导、注重职业素能培养、完善学徒体系、拓展丰富多样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创出了闻名于世的现代学徒制品牌。我国要想有效开展职业教育学徒制教育,就必须建立权威管理机构,健全职教政策法规,注重学徒培养质量,制定优惠引导政策,统一资格证书管理。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推行的一种重要的校企合作的制度形式。本文简要阐述了学徒制的发展历史及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并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菜百订单班为例分析了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发展和完善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英澳德三国在发展现代学徒制方面的做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发挥政府在发展现代学徒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视行业协会在发展现代学徒制中的服务和调节作用,实现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与对接是三国的共同经验。基于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以政府主导作用的彰显为稳定点、企业的积极参与为重难点、以行业协会参与协调为着力点、以职业院校自身实力的提升为落脚点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我们从国际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适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企业管理的新举措。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不少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校企双方都遇到了不少的难题,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与时俱进。本文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起探索、研究协同管理视角下的现代学徒制。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组织合作的历史。从组织合作的视域来考察职业教育的学徒制度,我们发现,无论是农业社会时期的行会学徒制、工业社会时期的集体商议学徒制,还是后工业社会以来兴起的现代学徒制,组织合作成为其主要特征。也就是说,组织合作犹如一条绵延的血脉隐藏在学徒制的肌体深处,虽然沉寂过却从未断裂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条血脉又迎来了其发展的勃勃生机。我们只有抓住了学徒制度这条血脉,才能真正把脉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但许多职业院校简单地将订单培养理解为现代学徒制。文章论述了现代学徒制定的内涵,对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思路,为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今多用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之中,对于我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现阶段中,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运用并不十分多见。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及时地出台教育政策,继续鼓励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为此,笔者针对本校少儿英语教育专业中现代学徒制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五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走过了从个别试点到全面突进的过程,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但现代学徒的选拔工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提高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成效,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接触行业,遴选优质企业,加强现代学徒制项目宣传,招生招工一体化,科学使用职业测评工具,校企共同选拔人才,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加快推进现代学徒的选拔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代学徒制均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文章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阐述了现代学徒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启示,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建党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产教结合,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呈现一定的时代性和规律性.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不断促进多元化主体参与,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间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路径,存在企业参与不足、缺乏人才培养平台等问题,产教融合政策还须在实现现代学徒人才协同培养、构建学徒制培养平台、加强现代学徒制广泛认可度等方面继续发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现代学徒制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其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框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方案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厘清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最后对现代学徒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和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重教育规律、轻技术规律"的路径依赖,经验性技术被以科学理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挤压,这两大因素成为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困境。鉴于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技术)是现代学徒制的逻辑起点,技术哲学的研究方向与现代学徒制的需求相耦合,因而技术哲学可以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技术哲学对发展现代学徒制有两点启示:一是应以技术创新为目标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层次性;二是要以现代技术规律为基础提升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将现代学徒制置于职业教育集团视角下,把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发挥四种优势:一是“政策”顶层设计更具针对性,便于专业与产业的选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招生与招工的同步进行,进一步融合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三是便于现代学徒制中重要资源——师资团队的融合与调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效提升;四是有利于加强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保障现代学徒制运行符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在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了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改革实践中确立了校企双主体的地位,明确了学生的"学生、学徒"双重身份,通过工学交替,探索出一条产教互融的"岗位递进"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