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LAMP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媒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新颖的核酸扩增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采用4条特异引物及一种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在65℃左右对核酸进行扩增,短时间扩增效率可达到10^9~10^10个拷贝。LAMP具有高特异性、高效性、快速、简便、易检测等特点,目前已应用于人类及动植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的检测,预计在动植物疫病检疫,尤其是水生动物疫病诊断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蚊媒传染病是一类由蚊虫叮咬而进行病原体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是极为困难的。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可以在恒定温度下进行核酸扩增的技术,具有仪器依赖性低、检测效率高、灵敏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十分适合在野外环境或者疫病现场进行快速检测。本文就等温扩增技术中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 ation,RAA)、依赖核酸序列的等温扩增(nucleic-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依赖解旋酶的等温扩增(helicase-dependent amplification,HDA)、交叉引物等温扩增(crossing-priming amplification,CPA)的原理、特点,以及其在寨卡病毒(ZIKV)、登革热病毒(DENV)、黄热病毒(YEV)、基孔肯雅病毒(CHIKV)...  相似文献   

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高效扩增等优点的等温核酸扩增方法,可在数十分钟内完成,通过使用链替换核酸聚合酶。基于此,就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食品的转基因成分检测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鲤春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鲤春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RT-PCR、荧光定量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并总结了各方法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着重对近期关于新布尼亚病毒基本特性、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病毒的基本形貌获得相关数据;流行病学方面SFTS病例也陆续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有发现和报道;检测方面除针对病毒不同基因组的荧光定量方法外,还有反转录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以及通过将反转录交叉启动扩增和垂直流偶联快速准确的检测该病毒。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RAA)反应的层析试纸条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IS6110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并在引物和探针上进行生物素和FAM标记.试验先采用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扩增产物经稀释后进行试纸条层析,根据试纸条上显现的质控线和检测线读取结果,并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方法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检测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不仅在检测灵敏度、准确度方面有了明显提升,而且检测方法趋于多样性,操作也越来越便利.本文针对近年来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多种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副溶血性弧菌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并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高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年内收集的211份肠道门诊腹泻患者样本,以及以海水产品为主的150份食品样本作为研究材料,应用多种快速检测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检测并观察检测情况。结果:20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1株为PCR阴性,19株3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3种检测方法中,海水产品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8.7%。结论:典型生化联合筛检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恒温扩增-核酸试纸条法在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方面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核酸扩增技术是一种在生物技术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DNA或RNA片段扩增至百万倍甚至更高倍数,从而检测和识别这些片段。核酸扩增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数字PCR技术(digital PCR,dPCR)、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等。在动物检疫方面,通过对动物体内特定病原体的核酸进行扩增,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该病原体,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核酸扩增,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核酸扩增技术将更加自动化、高通量和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微流控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核酸扩增技术将变得更加便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检测,多学科交叉将成为核酸扩增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聚合酶链反应与自动荧光免疫酶标检测弯曲菌属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弯曲菌属是一种引发人和动物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涉及到食品的安全卫生.本文针对弯曲菌属的16sRNA建立快速检测鉴定弯曲菌属的PCR方法.并将其与自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方法对原奶、水样、冻禽肉制品及宰前活禽的泄殖腔棉拭样品等多种样品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PCR扩增方法检测弯曲菌属具有灵敏、高效、特异、稳定的特点,与自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方法有很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12.
食物过敏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物过敏作为食源性疾病,日益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对目前有关食物过敏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分析了常用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灵敏性、限制性等问题,展望了未来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分子标记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在兰花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各个技术的主要特点,阐述了各个技术的应用情况,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辅助兰花分类鉴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将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在食品检验中,可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具有检测结果准确、安全、无毒、无副作用等特性。目前,我国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其实际检测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为此还需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技术。本文主要针对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为促进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检疫性杂草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分子标记技术及DNA条形码技术在检疫性杂草鉴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各个技术的主要特点,阐述了各个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对分子标记及DNA条形码技术在检疫性杂草鉴定中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商》2003,(6):29-29
自“非典”在少数敏感地区出现后,复星就开始着手防非典药品的开发研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自主研究开发了SARS-CoV核酸扩增(RT-PCR)荧光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采用巢式PCR技术,选取SARS病毒的特异片段为靶序列,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能好,检测范围广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感染后尚处于潜伏期病人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食品快速检测监控体系是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屏障。本文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快速检测数据为例,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种类、特点以及不足,提出了将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设想和建议,以使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压力容器中重要设备液化石油气储罐——纵、环焊缝及母材受湿H2S腐蚀易产生表面裂纹,危险性高等特点,将无损检测渗透检测技术应用到该类裂纹检测中,可以大大提高对表面开口性裂纹缺陷的检出率,利于保证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9.
沙门氏菌已经成为了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之一,因此创建有效的、科学的检测方法十分重要。而PCR技术主要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其主要的优点是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简单快速等,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本文简单阐述了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PCR技术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与展望,旨在提升沙门氏菌检测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20.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视频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视频车辆检测技术迎来发展的新契机。视频车辆检测技术拥有智能化强、网络化强、高度集成化、实时检测以及可视检测等诸多特点,基于这些特点,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成为必然。对于视频车辆检测技术而言,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非模型检测和模型跟踪检测。本文分析了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使用情况和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改进和优化提高视频车辆技术的精确程度和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