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房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空间关联性。分析了房价空间关联的四种动力机制,基于一个消费者均衡模型并利用268个城市的房价数据,应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房价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明显的地区差异,相对于东中部城市,西部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至少在现阶段还缺乏城市问的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2.
房价在区域城市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差异化预期理论,利用2012-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房价的面板数据,探求成渝地区城市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构建住房均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解释了不同预期下各因素对房价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得到的主要结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房价在空间上已然形成体系,并且具有联系性和中心性的特征,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房价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房价溢出效应明显。另外,预期是影响房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绿色智慧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且下游增速最快,极化特征明显;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网络联通性较好且不存在等级结构,空间关联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但城市间的协同性仍需进一步提升;郑州、西安和济南等省会城市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和上游多数城市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四大板块,兰西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净溢出”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净受益”板块,宁夏沿黄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经纪人”板块,晋中和中原城市群为“双向溢出”板块;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会增强绿色智慧城市间的联系,信息网络差异则会抑制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城市房价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性。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消费者均衡模型,并利用全局和局部Moran指数,论证了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交叉谱技术分析了18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动周期的关联性和领先滞后关系。结果发现:1.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2.采用Fisher’s Kapper统计量和Kolmogorov-Smirnov统计量检验发现20个城市中除重庆和厦门外,房价波动都具有显著的周期性。3.在18个大中城市中,并不存在完全同步的房价周期。同一区域不同城市之间房价周期的关联性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城市之间,房价变动也并不同步而是存在多种领先滞后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不可移动的土地具有空间异质性,研究在分析城市间土地价格空间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间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而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区域城市地价影响因素的差别。研究发现,(1)全国尺度看,城市间土地价格存在空间自相关,城市地价受城市优势和土地需求的正向影响,土地供给的负向影响。(2)区域尺度看,城市土地价格受到周边城市土地市场中供求因素和土地价格的影响,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存在空间差异性。(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地价的影响均很大,其余各因素则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与优化成为研究热点,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很好地了解区域城市间经济关联。借鉴引力模型思想,测算出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较高,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主要城市展开,网络中存在4个凝聚子群和明显的层级结构,但有向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加强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并利用2005年数据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截面分析。3SLS估计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工业集聚的多变量估计还表明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果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借助G IS技术,通过空间关联模型,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和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关联性较弱,城镇人口呈高集簇分布。其中关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同时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趋势及空间关联性,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间的联系以京津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外围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不足,城市间的联系度普遍偏低。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城市间效率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的相关性;同时,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对城市效率起促进作用,城市集聚、政府干预、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效率。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视角下实现跨区域协调合作,科学合理实现要素流动,实现城市效率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3,(11):67-68
通过空间句法理论核心概念"组构"的论述,并强调了城市系统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对认知的影响,回顾了空间句法理论中关于空间、认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组构对人们城市空间认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3,(15):103-104
城市的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结合了自然要素,有着流通以及景观生产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本文以一个沿河发展的带型城市的线性空间为例,对其三个维度上的线性空间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9,(25):298-299
在双创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联合办公空间,因其满足了众多中小微初创企业的办公需求,提高了闲置物业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地区与城市间联合办公空间的规模与分布,发现联合办公空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且由东部地区向内陆、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延申趋势明显,并就联合办公空间发展速度不同的区域分别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FDI的主要吸收国。FDI的流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而且还带来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传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为此,国内学界对FDI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文献很多,但这些分析往往忽视了区域之间的互动效应,即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根据传统方法得出的参数估计和统计判断往往是有问题的。研究表明,不仅周边城市的FDI空间溢出效应是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外部力量,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每个城市受益于周边城市FDI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邻近城市间经济发展存在较高的空间依赖性,是一个局域内相关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严军 《企业导报》2012,(8):197+263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以单一劳动力流动CP模型和单一资本流动FC模型为基础,将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同时流动情形下的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机制下要素流动与空间工资的关联性,并分析了该模型的长期均衡,构建了新空间工资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印证了该模型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各级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区际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