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退耕还林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退耕还林过程中现行政策执行的内在偏差,并分析出导致执行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退耕还林与退耕农户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外部经济利益与农户利益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户利益的矛盾及其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退耕还林(草)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希望所在,也是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退耕还林(草)在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退耕农户的生活,减少退耕农户的收益,因此,退耕还林(草)与农户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两对矛盾,即:社会的长远利益与农户的当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外部经济利益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要搞好退耕还林(草)工作,我们必须重视并调整好这两对矛盾,因为农户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最重要的主体,农户积极性的高低决定着…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均衡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及其理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私人决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防止因市场失灵造成的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是,中国现行规划在土地利用主体利益均衡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使其难以解决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这是现行规划实施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技术支持下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应树立土地利用主体的利益与责任、以及利用中的代际之间、人地之间的均衡观,注重土地利用的多目标协调,实现规划代内利益均衡和代际间公平的同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性识别和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的研究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植被选择与林种配置、农户粮食安全、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地方政府治理、林权政策有效性、财政资金保障等实施环节均存在现实的不确定性,将有可能影响工程后续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制约工程稳步规模推进和成果的巩固。在系统评价工程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承包户与退耕户之间合同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均、退耕还林户所还生态林的后续利用和补偿等问题是退耕还林过程中及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西省安福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为个案,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实施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但由于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在实施期间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对农户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而农户的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成果的巩固。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推进,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得以巩固,本文就四川省凉山州的退耕还林过程中有关农户的利益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剖析,以期对凉山州退耕还林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实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乃至风险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山区县,易地搬迁产生的土地利用风险越来越明显。本文以河北省涞源县为例,在分析易地搬迁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试图从土地互换、土地整理等方面对土地利用的风险进行规避,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内在特点的分析,指出土地利用规划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和多样性。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认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科学程序,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能有效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但面临的风险也是阻碍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深入推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风险并制定相关防范措施是推动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关键。[方法]文章通过识别土地经营者、金融机构、政府3个风险主体面临的抵押风险,并深入探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从实施主体和实施进程构建土地经营权抵押风险防范机制。[结果]在土地经营权抵押前、抵押过程中和抵押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风险,风险的主要成因包括市场化机制缺失、金融机构自身问题、农业收入不稳定、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结论]土地经营权抵押风险防控应该围绕风险主体和抵押实施进程构建,通过成立土地管理中心缓解抵押主体风险,通过环境保障、信用保障、抵押配套、风险控制、风险分担、风险转移、社会保障、抵押物处置等机制体系构建实现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进程的风险防控,以此保证土地经营权抵押业务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为城市郊区的农村发展带来机遇,更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带来挑战。马岩村作为铜仁市城市功能转移承接区域,存在着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不合理、闲置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缺乏监管和政策引导以及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且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文章基于马岩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马岩村土地利用状况,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合理、高效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路径,即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以大棚基地为依托打造开心农场和构建新的农业经营体系等土地高效利用的举措。文章还就如何快速、深入地促进马岩村土地高效利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坚持规划在前、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使用工业用地、制定和扶持承包政策以及正确处理好政府、旅游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等具体的建议。通过文章科学例证,以期为城市农村近郊土地利用路径科学选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娜 《水利经济》2017,35(2):36-40
选用模糊一致矩阵的数学分析工具,以B水电站为例,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测算各风险类型以及具体风险因素在影响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程度,研究发现,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在移民和政府管理部门,风险类型权重最高的是移民补偿补助风险,风险因素权重最高的是移民的信访渠道风险。最后,提出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时必须保障移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考虑政府管理部门在配合工程建设中的潜在风险,做好科学规划,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是我国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此类项目投资大、系统性强,因此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对风险的合理分担尤为重要。针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在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之间的风险分配问题,利用文献统计识别此类项目的共担风险因素,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分析风险分担现状,基于博弈论思想探讨次优分配的致因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实践中存在风险次优分配现象,政府方承担的风险比例偏低;费用支付和项目需求程度两项风险最为重要但风险分配却极不合理;双方谈判地位与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导致次优分配,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之间同时存在利益冲突与合作关系,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双方在利益冲突下的非合作博弈。提出了优化费用支付和项目需求程度的风险分担结构及明确风险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作为一种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评估的有关要求,以广州某征地项目为例,介绍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程序、方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新客站征地拆迁项目总体社会稳定风险较小,但部分内容仍然可能诱发风险,因此需制定详细的预案,注意加强对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4.
土地流转为实现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土地流转也逐渐表现出了一些风险。土地流转风险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中的现实隐忧与制约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文章借鉴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理念,对浙江省A乡土地流转进行研究发现,该乡土地流转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其中经济风险包括契约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粮食安全风险及政策风险;社会风险包括社会矛盾风险、公信力风险、寻租风险及社会保障风险;自然风险包括景观美学价值风险、生态组分风险。土地流转风险的成因包括信息不对称、非理性、道德、制度环境、市场等因素,这些因素聚合为强制性占有、流转外部性、行为偏差、沉没成本等4个因子,辐射至A乡农村土地流转整个系统,进而产生土地流转风险。要控制A乡土地流转的经济风险需要以利益保障为目标,而社会风险的控制要以提升社会效益为根本,自然风险的控制要以合理性评价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秦浩  陈星  许钦 《水利经济》2019,37(3):62-66
分析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资源和水环境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开发的水资源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风险包括水资源量风险、地表水污染风险以及地下水污染风险三大类别。将水资源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实例,分析了我国四川某页岩气开发项目的水资源水环境风险。结果显示,该页岩气开采项目的整体评价结果为较高风险,其中水资源量风险为低风险,地表水污染风险为较低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为较高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人类逐渐增加了对各个领域的风险认知。海洋渔业作为农业领域中的特殊行业,同样也正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作为重要产业的海水养殖业除了面临自然风险、病害风险、污染风险等常见风险外,还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风险。因此,正确界定海水养殖社会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学术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从体制因素和社会转型因素分析海水养殖社会风险的成因,对于预防海水养殖社会风险,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国际BOT水电项目的 10个风险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定量确定指标权重,借鉴TOPSIS方法的思想,分别考察各项目与正、负理想方案间的关联程度并予以集成,构建基于熵权法和TOPSIS思想的灰色关联决策模型,对国际BOT水电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价。选取了5个典型的国际BOT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客观有效地对国际BOT水电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国际BOT水电项目的风险指标中地质灾害风险、征地移民风险、施工风险和经济与合同风险的权重较大,而政府信用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对于都处于相对落后地区的项目影响较小。最后由灰色关联决策模型对5个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排序。  相似文献   

18.
Coping with Crisis Risk in European Agricultu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ping with crisis risk in European agriculture. The workshop took place as part of an EU sixth framework project entitled: Income stabilisation: Design and economic impact of risk management tools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The meeting focused on ex ante crisis risk, which is defined as a foreseeable and predictable risk that potentially hits many farms at the same time. More specifically, the workshop focused on technology risks - such as food safety and livestock epidemic risks - and weather risks. State of the art discussions pointed towards little attention being paid to crisis risk management in EU agriculture and the incompleteness of risk management instruments available. Proposed solutions, although not entirely agreed upon by all workshop participants, envision some form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For technology risks, which are rather'manageable' by individual farmers, partnerships are recommended to be a mix of regulation, risk mitigation and non-subsidised market instruments with a clear focus on incentives for risk prevention. For weather risks, these partnerships include financial aspects whereby governments offer free cover for the catastrophic part of losses. The Income Stabilisation project will integrate workshop recommendations with wider research project activities and will eventually advise on prospective risk management instruments for various farm types and regions throughout the European Union.  相似文献   

19.
Brownfield development is a risky business requiring specific knowledge and sensible judgement in order to create valuable real estate capital. This paper approaches brownfield risk in a multi-criterion, multi-actor interactive framework,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isks perceived and communicated by key actors.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ic risk evaluation model using the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this is followed by a primary purposive survey of experts’ stated-preference for weighting, ranking and scoring of risk factors developed earlier by the authors. The risk evaluation leads to a consistent hierarchy of risk factors influence brownfield decisions in the Melbourne context.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te specific and project risk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 brownfield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Financial and market and planning risks are moderately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legal and socio-economic risks are relatively less important. Th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some inter sub-group variation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risk factors. Developers rate financial and market and site specific risks most highly. Least of the developers’ concern is the socio-economic risk. Planners and consultants rate site specific and project risks highly. The AHP-based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a new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the findings may help improve explicit evalu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brownfield project financial decision and value reporting.  相似文献   

20.
国土绿化PPP项目“风险源-受体-防控”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风险系统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并结合管理学原理和特征映射理论对国土绿化PPP项目的风险进行研究。国土绿化PPP项目的风险源可划分为4个方面:管理主体、管理环境、管理过程和管理客体。通过对风险源作用于风险受体的侵害路径进行分析,得出已有的风险防控机制在风险预防措施和风险应对措施上存在弊端。其中规划过程的风险预防措施的不足体现为前期评估不全面,绿化方案设计中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低和资格预审程序不完善;执行过程风险预防措施的不足体现为监管主体单一、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和缺乏对人为破坏的预防措施;风险应对措施的不足体现在不能缓解风险因素对于项目本身造成的冲击。为此,提出增加自然条件评估和经济可行性评估;资格预审中增加技术审查;林业部门和社会资本平等协商确定绿化方案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