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三元VAR(6)-GARCH(1,1)-BEEK模型从均值和方差层面刻画了我国金融系统不同维度流动性之间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市场流动性、融资流动性与货币流动性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融资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具有单项均值溢出效应,对货币流动性则具有单项波动溢出效应;货币流动性、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之间存在双向波动非对称溢出,且市场流动性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强。综上,本文认为监管者应加强不同维度流动性间的传导转换效率,同时密切监控金融市场资金状况,防止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并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兼顾各维度流动性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其他国家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作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融资支持工具,贸易融资同样以美元为主导,其规模的变动将会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融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贸易融资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美元主导的贸易融资的引入会强化美国货币政策贸易渠道、金融渠道的作用效果,即会放大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国际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美国加息将抑制中国产出,推升中国通胀水平,考虑贸易融资后其对中国产出和通胀的影响将分别放大15%和11%,溢出的传导速度也将显著加快;在微观层面,美联储加息将显著抑制中国企业出口规模,降低企业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贸易融资的引入同样会强化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积极推动本币优先的贸易融资有利于缓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国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和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必然会对中国产生政策溢出效应,加之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美国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债券市场具有显著影响,短期债券受影响程度大于长期债券;溢出效应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非对称性,美联储在经济衰退阶段实施的扩张性刺激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冲击更大;美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汇率渠道影响中国债券市场,并且其在2015年后显示出更强的有效性。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补充创新金融工具,建立股、债、汇及大宗商品市场联动的风险预警与联合干预机制,通过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来降低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美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与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是指银行体系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远远超过日常经营所需水平,具体表现为银行准备金数额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作为金融中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性囤积的解释包括对手方风险、投机性囤积和预防性囤积。就美国现实而言,中央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供给和私人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监管要求是产生流动性囤积的主要原因,并且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5.
论文采用2003年4月~2013年6月的石油产量、总需求、石油价格、全球流动性与中国流动性等指标构建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对即期影响矩阵施加短期零约束的基础上,借助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对货币流动性与石油价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石油价格上升之间存在着权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美国、日本及欧盟货币供给总和为代理变量的全球流动性对世界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日益减弱,我国流动性对原油真实价格的间接性影响日益增强;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频繁且大规模的货币政策调控削弱了石油价格冲击的外生性,增强了其内生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俊茹  范大路 《征信》2016,(12):64-70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银行的不同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刻画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中银行的微观信贷行为,找到货币政策传统机制中微观基础缺失的原因,说明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分布效应,选取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GMM估计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变化对贷款增长率和贷款供给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最强烈,其次是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再次是不良贷款率.  相似文献   

8.
韩妍 《青海金融》2023,(4):4-11
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全球金融周期使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货币政策及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本文通过建立TVP-SV-VAR模型,对比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巴西、南非和印度等主要金砖国家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大于中国,对金砖国家工业产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但长期内中美货币政策均推高了其国内物价水平;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变效应,且逐渐增强。中国应尽快适应货币政策溢出国的角色转变,加强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沟通,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针对金融动荡、信贷收缩和经济减速在常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系列诸如TAF、PDCF、TSLF、AMLF等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应用对提供额外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改善金融市场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给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利率为代表指标的价格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在经过一段时期时滞后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指标的数量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根据子样本实证结果,量化宽松期间利率的溢出效应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溢出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pacts of lowering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and increasing budget spending on several indicators of liquidity, volatility, credit and economic activity. Data from the 2003–2011 perio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 zone and Canada were used to develop two SVAR models for assessing the n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of monetary and budgetary policies during the credit freeze crisis. While monetary policies caused a temporary decrease in volatility and increase in liquidity in North American stock markets, the shocks were mainly domestic and ineffective at generating liquidity in the banking sector. In contrast, government spending shock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credit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in Europe and Canada. Moreover, budgetary policies also had a positive international spillover effect on consumption and credit, especially for smaller economies such as Canada.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微观溢出效应的两国开放经济模型,提出企业结构性去杠杆需考虑开放经济因素,并在模型中引入企业融资约束机制,利用200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沪深A股1023家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两类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美联储缩表在初期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程度较大,但不存在长期溢出效应;而加息在初期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对我国企业杠杆率存在长期溢出影响。在溢出方向上,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降低我国企业杠杆率。在溢出结构上,企业融资约束越严重,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溢出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变化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受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金融机构面临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以中国、韩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为应对经济金融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在充分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适时引入了新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新兴市场国家则不断拓展收回流动性的工具组合。本文简要分析了近来各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背景情况,全面总结了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工具变化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two investigations regarding funding liquidity risk in large emerging economies: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 BRICS. In the first, we track the relevance of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originating in developed economies for interbank funding liquidity risk in BRICS economies during crisis periods by applying a 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 in a Bayesian frame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 weak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bank credit market and US monetary policy and market conditions. In contrast, the Federal Reserve's National 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 (NFCI) —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health of both real and financial sectors in the US — matters more.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results imply that key central banking decisions precede or coincide with low degrees of associations. In the second, we examine whether interbank credit crunch exerts an influence on market liquidity risk in BRICS economies using a Granger causality approach.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nterbank credit crunch depresses market liquidity in the corresponding domestic market and that the state of fear and credit market conditions in the US exert some influence in this regard. Overall, our findings hint at judicious market intervention and liquidity management by BRICS central banks.  相似文献   

15.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20,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6.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15,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7.
《济南金融》2011,(12):18-22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的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效应,认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行为调整传导了调控政策,同时也引致了对冲调控策略行为。为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约束力的量级差异,本文以银行信贷期限配置行为和房贷行为为例,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纳入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礼卿  钟茜 《金融研究》2020,476(2):15-33
全球金融周期存在的背景下“三元悖论”是否依然成立充满争议。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银行与金融摩擦的两国DSGE模型,为考察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流动传导到外围国金融市场,使外围国信贷利率、银行风险承担以及杠杆率与美国银行趋同,形成全球金融周期。金融渠道的传导速度快于实体经济渠道导致外围国国内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相背离,外围国想要稳定经济就不得不与美国保持同向的政策利率变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将不再存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估值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浮动汇率制度并不能隔离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也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外围国金融市场越不发达,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越不独立。  相似文献   

19.
赵秋蓉 《济南金融》2013,(10):11-15
本文运用1996—2012年月度数据建立VECM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对投资及消费的刺激作用存在非对称性,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比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强很多。(2)货币和信贷都可以对消费发挥积极作用,信贷的作用稍强,货币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几乎为零,而信贷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很明显。(3)利率对投资和消费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拉动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进一步分析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发现当前应着力于扩大消费需求,而且目前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比货币政策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