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中国经济转型,既区别于国外转轨和转型经济理论的一般教条,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实践特征。全面描述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改革缘起、改革探索、体制突破、体制转轨和转型深化等阶段性改革过程,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特征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并且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济转型之路。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过程描述和经验分析,把握中国经济转型道路内在的逻辑经验和理论特征,对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期的改革顺利发展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诺思认为,制度应当是“被人设计制定的”,把制度看成一种社会规则,即是人们较为普遍使用的关系制度的规定。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共享心智模型”的过程。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揭示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理论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的背景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尽管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还是体制的转轨过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而体制转轨属制度变迁范畴。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一种解释力强,而又切合中国制度特点的现代经济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学正面临着范式危机,此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便“乘虚而入”。中国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制度变迁理论以改革方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结构转型在当前中国显得极为迫切,“大陆型经济”模式为中国提供了样本.本文以经济结构转型的三大构成要素即目标模式、转型条件(初始条件和终极条件)和过程方式(实现路径)为逻辑主线,揭示了“大陆型经济”具有大国经济、可持续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的三大内涵特征.以此提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陆型经济”目标方向以及实现转型的条件,并对实现转型的关键要素——路径选择进行剖析,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初始条件向终极条件转化的路径梗阻,传统的路径依赖(东亚模式)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路径梗阻的表象,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政府干预下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型理论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转型之初 ,一些经济学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信条提出 ,可以通过“激进”措施将原来的计划体制一次性破除而重建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但迅速私有化并没有带来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和原国有资产的有效重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的渐进改革却取得了成功 ,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经济转型理论开始发生变化 ,“制度演进主义”的影响日渐扩大 ,经济学家开始强调市场经济支持性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制度变革的长期性 ,认为分权、激励、竞争、良好的司法和会计制度等比私有化更重要 ,并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分析了不确定性、利益集团、政府、改革秩序与步骤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保忠  王妹 《经济论坛》2001,(15):16-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被作为一项“主体工程”提上了日程。因此,研究和思考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的问题,有助于理解和认识审批制度改革的战略意义,增强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质,正确把握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助于认识和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界线,切实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一、关于审批制度改革的战略意义   当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中国市场化改革:新时期要有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第三波”:中国市场化改革面临新挑战改革意味着制度创新,首先是思想解放驱动下的理论创新,其次是利益博弈中的制度规则创新。中国市场化改革就是在不断交锋的理论争议过程中实现渐进制度转型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一般路径模式大致是:当改革被当时社会大众在思想意识上所认同且属于帕累托改进时,市场化改革往往呈现一种“大刀阔斧”的情势,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实惠。从而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但是,改革既然是制度创新、是一种利益关系调整,进一步深化的市场化改革必然触动原有意识形态思想方法和旧体制既得…  相似文献   

8.
自经济体制改革为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表现为"法治国家、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全面社会转型期。转型国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制度与治理危机,而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转型"药方"存在着诸多制度缺陷,并不适合中国发展的模式。本文对比了中国改革前后的主要社会变化,分析了"华盛顿共识"的施行效果和中国发展模式独特的转型途径与制度设计,最后在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转型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9.
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讲话,尤其是去年南巡讲话的精神体现。建立什么样的改革目标,建立什么样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艰巨过程,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不断与“左”的和“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迄今 2 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虽然没有普遍采取东欧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方案 ,但是围绕着“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目标不断深入 ,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并使得现阶段国有企业所有权和控制结构成为了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条件。这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以及通过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来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上迈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对经济理论提出的高要求与现有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相对低水平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应该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理论;关键是要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重点是在辨证扬弃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充分利用西方市场经济经济学理论,将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辨证扬弃了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改革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国有经济的市场化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坚持公共部门的公益性与利用市场运作相结合。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外有大量文献针对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开展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市场化"是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别的,而是针对"管制"而言的相对概念;中国的市场化是一个制度变迁、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特定的经济性质关系,而且研究经济一般和经济运行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认识中对经济一般理论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巨大空间。我国经济改革中的资本经济转轨,使资本运动扩展到社会主义经济过程,形成体现现代大生产运行的资本经济一般关系;挖掘并升华资本经济一般理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尹晓波  侯祖兵 《经济地理》2006,26(3):473-477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平台,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S”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文章通过西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对海峡西岸经济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章玉贵 《财经研究》2007,33(2):70-79
文章结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的演进,论述了比较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文章认为,比较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理论范式转换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等。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在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进程中和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外学术交流的背景下,比较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在社会转型期,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容建设应该将西方劳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关注经济现实,立足于问题研究,着眼于学科发展,为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劳动力市场的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新中国的经济国有化和行政垄断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垄断与国有经济存在很强的共生关系。当今中国的行政垄断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存在的社会正式规则,它与国有经济、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共存,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制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 and the mechanism of non-public forestry's institution obstacles by classical economies, institution economics', leg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theories of modern forestry. Regarding the proprietary institution as the core, and cost-income as the main clewf-i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eategory, of non-public forestry subsidy and compensation. And oecorrling to the relased control and efficiency principle of market econonf-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set of institution that acc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forestry, offers both theoretical supports and decision- making references to remove institution obstacles of nan-public forestry, and coordinates the policies of non-public forestry with those of the public-owned forestry.  相似文献   

20.
"局部改革的陷阱"是转型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范式。在早期的研究中,既得利益集团往往被视为局部改革的结果,容易成为改革的反对力量;但后期的研究证明,局部性改革存在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即获得继续改革的动力或者形成改革的阻力。在拓展的研究中,从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角度来看,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并不是某种特定改革方式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全面推进的改革,还是局部先行的改革,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全民福利增进的基础上,并保持阶段性利益调整和体现社会公平的本质,否则,改革的陷阱就难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